日讀通鑒‖馬陵之戰(前341)

日讀通鑒  周紀0048  原創作品,文責自負

...

原文:

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孫膑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于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将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兵,以太子申為将,以禦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二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于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刭,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蔔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将三戰三勝,欲行大事,可乎?”蔔者出,因使人執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解讀:

《資治通鑒》中這段馬陵之戰的記載脍炙人口,早已成為經典,它取材于《史記•田世家》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然而,宋人洪邁在《容齋随筆》中對此列舉了諸多疑點,頗具說服力。由此判斷,馬陵之戰經過了司馬遷的藝術加工,有文學化傾向。

我們把《史記》與《戰國策•齊策一》作比對,不難看出司馬遷推崇孫膑,将所有與馬陵之戰相關的妙計都歸功于他,為此還移花接木,讓孫膑代替田忌,為齊威王分析齊國出兵的時機,又讓對手龐涓臨死前氣鼓鼓說出一句“遂成豎子之名!”,令孫膑名揚千古。不過,話說回來,孫膑确實是一流的軍事專家,當得起司馬遷的褒揚,這些細節的設計既無傷大雅又饒有趣味,我們不妨以此版本為主線來講述故事。

韓國遭受魏國的攻擊,戰敗于南梁,不得不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議,問道:“出兵救援韓國,是早點好,還是晚點好?”

成侯鄒忌建議:“不如不救。”

田忌立刻反對說:“不救的話,韓國很快會被魏國吞并,不如早點出兵。”

孫膑分析說:“現在韓魏兩國剛開始交戰,士兵還沒疲憊,如果我們馬上趕去救援,等于代替韓國承受魏國進攻,反而要聽從韓國的調遣。魏國這次是想徹底滅掉韓國,等到韓國瀕臨滅亡時,必定會向齊國告急求救。我們趁機與韓國深度綁定,結下親密牢固的關系,等魏軍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出手,這樣既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又能赢得救人危難的聲望。”

齊威王說:“很好。”于是暗中向使者承諾,齊國一定會出兵救援韓國,派人送他回國。

韓國有了齊國托底,信心倍增,使出全力與魏國對抗,前後鏖戰五次,結果五戰五敗,隻好徹底投靠了齊國。

齊國這才趁勢發兵,田忌為全軍統帥,田朌、田嬰為前線主将,孫膑為軍師,佯裝救援韓國,卻直奔魏都大梁。

龐涓得知消息,從韓國回到魏國。魏惠王火速調集國内大軍,命龐涓領兵十萬,太子申為上将軍,經宋國邊邑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北進迎戰齊軍。 

...

據《戰國策•魏策二》記載,出兵前夕,魏國已有人準确預測到了戰争結局,想讓公子理去阻止太子申參戰。那人說:“太子申年輕,不熟悉軍事。田盼是齊國久經沙場的老将,孫膑又善于用兵,太子這次出戰必定不能獲勝,戰敗了必定被擒。”又據《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宋策》記載,魏軍在行軍途中還有一段插曲。

大軍取道宋國,路過外黃的時候,外黃城的徐子對太子申說:“臣有百戰百勝的方法,不知太子是否願意聽?”

太子申說:“洗耳恭聽。”

徐子說:“樂意效勞。現在太子親自率兵攻齊,即使取得大勝,占領了齊國的莒城,則富也不過擁有魏國,而貴也超不過做魏王。如果打不赢,就可能永遠失去做魏王的機會。這就是臣的百戰百勝的方法。”意思是無論戰勝與否,都對太子申不利,不如領軍而還。

太子申聽懂了,就說:“是啊。我一定遵照您的話,立刻率兵回國。”

徐子說:“太子雖想率兵回國,可惜現在已經辦不到了。那些想利用太子建立戰功來滿足自己欲望的人很多,所以太子雖想回國,恐怕也不可能了。”

太子申上車要回國,果然,駕車人說:“剛剛出師就返回,跟戰敗一樣,不如前進。”太子申無奈,被将士們裹挾着繼續進軍。

後來,孟子在他的《盡心下篇》評論說:“梁惠王為了争奪土地,驅使百姓作戰,讓他的人民骨肉糜爛,家破人亡。雖在桂陵之戰中大敗,但仍驅使百姓再度征戰,唯恐馬陵之戰無法取勝,竟命深受自己寵愛的太子申随同十萬大軍去赴死。這實則是将施加于無辜百姓的災禍,轉嫁到自己至親骨肉的身上。”

再看齊國方面,孫膑對田忌說:“魏軍兇悍勇猛,向來輕視齊軍,認為我們膽小怯懦。會用兵的人要善于利用魏軍的這種觀念來引導戰争形勢。《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走百裡和敵人争利的,可能折損上将軍;用急行軍走五十裡和敵人争利的,可能一半士兵掉隊。”

孫膑于是命令齊軍進入魏境後,第一天造十萬個竈,第二天減到五萬個,第三天隻剩三萬個。

龐涓追了三天,看到竈台數量銳減,大喜道:“我早知道齊軍膽小,才進魏國三天,士兵就逃散一大半了!”于是舍棄步兵,隻帶着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

孫膑計算魏軍行程,料定他們當天晚上會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側險峻,正是設置伏兵最合适的地方。他讓人剝去樹皮,露出白色的樹幹,在上面寫“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又安排一萬弓弩手埋伏于兩側,約定天黑後一見到樹下火光亮起,就立刻放箭。

這裡必須提一下戰國時期的弩。孫膑在《孫膑兵法·威王問篇》中特别講到,“勁弩”是當時最具威力的兵器,而“勁弩趨發”則是最具殺傷力的戰術。這種武器的設計使箭矢能瞬間飛出百步之外擊殺敵人,令對手根本來不及反應。弩的核心在于後部結構精密的“弩機”裝置,外圍有“郭”作為框架,“牙”用來鈎住弓弦,上方配有被稱為“望山”的瞄準器,下方則是觸發機關“懸刀”。隻需扣動懸刀,牙就會釋放弓弦,将箭矢強力射出。戰場上主要使用依靠手臂力量拉弓的“臂張弩”和通過腳踏力量拉弦的“蹶張弩”,後者更為強勁。韓國以制造強力弩機聞名,他們打造的谿子、少府等弩能射出六百步之遙,士兵們用腳踏,能夠連續發射不停歇,據《戰國策》記載,配備這種武器足可“一人當百”。馬陵之戰中,強弩将大顯身手。

當晚,龐涓果然在夜色中趕到馬陵,見一樹幹發白,有字迹顯現,不由心中狐疑,取來火把上前察看。字還沒來得及讀完,齊軍伏兵萬弩齊發,密集如暴雨一般,魏軍頓時大亂,四散潰逃,首尾不能照應。

龐涓自知敗局已定,無力回天,于是拔劍自刎,最後喊了一句:“倒成就了那小子的名聲!”

齊軍乘勝追擊,大敗十萬魏軍,俘虜了太子申。

馬陵之戰結束了。若幹年後,田忌和孫膑聊起這一幕,孫膑把兩人的對話寫進了《孫膑兵法•陳忌問壘》中。作為戰争的指揮者和當事人,孫膑的這段内容是回憶錄,可信度較高,不妨一看。

田忌問孫膑說:“我方的兵力少,而且首尾不得相顧。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

又說:“傳令讓士卒迅速打開弩,張開弓,弩……”

孫膑說:“隻有才能出衆的将領才會問這個問題。這正是大部分人都會忽略的問題。”

田忌問:“你可以詳細解釋給我聽嗎?”

孫膑說:“可以。這個方法,是用來應對突發事件,或者置身于地形狹隘、交通阻塞不順暢之地的時候。我正是用這個方法戰勝了龐涓,并且生擒了太子申。”

田忌說:“妙啊!可惜這已經成為往事,當時的情景不能再現了。”

孫膑說:“蒺藜,可以起到和壕溝、護城河一樣的作用,阻礙敵人前進;戰車,可以用來做壁壘;盾牌,可以用來當作有射孔的矮牆……”于是為我們再現了一幅馬陵道上的場景:陣地前布設蒺藜作為天然屏障,阻礙魏軍行進;蒺藜陣後密集配置弓弩手,待魏軍跨越障礙時集中射擊;後方以戰車連結形成移動壁壘,配合盾牌築起帶射擊孔的防護矮牆;壁壘之上,手持長兵器的士兵和弓弩兵的數量對等。

縱觀齊魏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頗為有趣。孫膑在桂陵之戰中運用“示形”戰術,通過制造假象讓主帥龐涓産生輕敵心理,又攻其必救,誘使對方抛下糧草辎重、日夜兼程趕回大梁救援。正當魏軍疲于奔命時,他抓住戰機發動突襲,成功活捉主帥龐涓。而在馬陵之戰中,孫膑再次佯裝攻打大梁,同時施展“示形”謀略,先是假意敗退,誘使魏軍精銳部隊脫離主力追擊,待敵人進入狹窄山道後,利用提前布設的路障阻斷退路,突然發起合圍截擊,最終大獲全勝并生擒敵将。兩次戰役,孫膑都是通過虛實結合的戰術調動魏軍,将對手引入預設戰場實現殲滅。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龐涓前後兩次都犯了輕敵的毛病,敗于孫膑的同一套招數下,足見兵法謀略遠不如人,本該心服口服,可惜死到臨頭嘴上還不肯承認,落了個笑柄。

馬陵之戰後,關于齊國大将田忌,還有一個花絮。

成侯鄒忌一直嫉妒田忌,派人帶着十斤黃金到集市上找算命先生,指使那人說:“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将軍三戰三勝,現在想幹奪權的大事,你看能成功嗎?”等算命先生離開後,鄒忌立即派人抓了他。田忌無法自證清白,帶着親兵攻打臨淄,想找鄒忌對質,失敗後逃往楚國避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