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29)

760年秋,李白回到浔陽,重遊廬山,面對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抑制不住激動又憤激的心情,揮筆作了首《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别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挂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的九疊屏,因山九疊如屏而得名。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疊的山峰。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謂長江流至浔陽分為九條支流。雪山:白色的浪花。形容白波洶湧,堆疊如山。琴心三疊:道家修煉術語,一種心神甯靜的境界。盧敖:戰國時燕國人。

這首詩,表現出了李白政治理想破滅後寄情山水的強烈願望。現實逼仄,世道黑暗,廟堂渾濁,但孤高倔強的李白,愣是用一支巨筆,一如既往地揮灑着他狂放不羁的情懷,磅礴着一種震撼山嶽的豪邁氣概。

寫完,回頭一想,自己本就是“楚狂”接輿般的人,早就不屑汲汲于功名的孔丘,可幾十年來自己的所作所為呢?想到這裡,李白啞然失笑。

該醒醒了。761年暮春,李白将夫人送上廬山修道,自己卻選擇了繼續漂泊流離的生活。

日子愈發窘迫,有時甚至沽酒的錢都沒了,不得已,他投靠了族叔、時任當塗縣令的李陽冰。

李陽冰是書法家,工小篆,為人慷慨豪爽,對李白十分照顧。然而逐漸丢了心氣的李白開始疾病纏身,他終于思念起自己的故鄉: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可故鄉早就成了異鄉。就像如今的我們,為了生計和一絲尊嚴,為了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無奈漂泊,浪迹天涯,故鄉,到頭來往往成了遙不可及的念想,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李白累了。他自知時日不多,便将平生著作手稿交付李陽冰,并委托後者整理編輯并代為作序。

寶應元年,即762年,玄宗和肅宗相繼病故,李豫繼位,即唐代宗,而次年安之之亂終于結束了。

762年秋,李白病情加重,十一月,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當塗溘然病逝,享年62歲。去世前,他賦墓志銘式的絕筆詩《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大鵬在李白的眼裡是一個帶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象一隻扶風而上撲翅振飛的大鵬,但此刻,這隻曾經遨遊九天的大鵬,累了,飛不動了。

這是對自己一生長歌當哭般的回顧和總結,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讀完此詩,掩卷而思,恍惚間會覺得詩人好象真化成了一隻大鵬在蒼穹奮飛,那渺小的樹杈,終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翺翔,為後人所瞻仰。

李白去世後,李陽冰将他安葬在當塗采石江邊,後宣城太守劉贊将李白墓遷葬至龍山東麓,再後來,李白生前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與當塗縣令合力又将墓地遷往當塗東南的青山之陽。

李白走了,但友人沒有辜負他。

李陽冰不負重托,替李白編成了《草堂集》,并拟寫了《草堂集序》。他在序中寫道: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雖說未免遺憾,但我們已然能從李白留存的詩篇中感受他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

杜甫一直牽挂着這位一生的知己。那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市),獲悉李白正在當塗養病,立即寫了一首長詩《寄李十二白十二韻》,焦灼之外盡顯關切之情。詩中竭力稱贊李白的才華,也流露出對統治者不公平對待李白這樣一位奇才的不滿。我們稍稍浏覽下開篇部分:

昔年有狂客,号爾谪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汩(gǔ)沒:埋沒。承殊渥:受到特别的恩惠。

他走了,後人更沒有辜負他。千年來,人們不斷為他詠歎和傷懷,并由衷地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贊譽。他的詩歌深刻地表現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對後世文化人物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對後世文學的審美标準和批評方法産生了重要影響。

他的詩歌被廣泛地傳頌和評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之一。

有關李白的詩歌藝術風格、藝術成就、思想内容等,千年來品評的文字,可說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我一介百姓,就不再贅言了。

留點尾巴,權當“尾聲”,下章再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