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是一場無聊遊戲
《補天》是魯迅比較重視的一部小說,先是收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呐喊》,作為最後一篇壓軸之作,後收入《故事新編》作為打頭第一篇。小說把女娲造人和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合在一起,進行了生動的改寫,魯迅通過女娲這個形象想表達他一以貫之的創新思想。一是女娲造人是自己精力過剩的無聊遊戲,不是施恩圖報。二是女娲補天不是她責任感強,而是看不得狼籍的現狀。三是女娲不會為人類的不完美負責,人類的完美必須依靠自己努力塑造。
小說開頭描寫了體魄健壯,精力充沛的女娲突然從夢中驚醒,天地間就隻有她一個巨神,沒有人聊天,湊不夠牌局,也沒有書籍可以打發時間,她覺得“從來沒有這樣無聊過”,她毫無目的,不由自主地像小孩子玩泥巴那樣,她抓起手邊的黃土揉啊揉,捏啊捏,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小人,造了一個又一個,遠遠近近布滿了雙手造出的“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她看到這些小人們會彼此說話,還會沖着她發出笑聲,“第一回笑得合不上嘴唇來”。她這很像是一個母親,看到寶寶沖自己笑,開心得裂嘴大笑。
女娲心情愉悅,加快了造人的速度,以至于身體疲憊,腰酸背痛,精力不濟,情緒慢慢焦躁起來,最後拉起藤條在泥水裡甩動,濺起來無數小塊泥土落在地面上,這些小人“大半呆頭呆腦,獐頭鼠目的有些讨厭”。母親生第一個孩子會覺得驚喜,生的孩子多了精力不夠,難免心煩焦躁,如果再看到孩子呆頭呆腦的樣子,自然而然地會覺得讨厭。
那些人中很快出現了兩個彼此争鬥的帝王,争鬥的結果是共工敗而颛顼勝。失敗的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仰面是歪斜開裂的天,低頭是龌龊破爛的地,沒有一毫可以賞心悅目的東西了”。女娲玩泥巴捏出的人,居然會說話,會争權奪利,會發動戰争,把天地攪得一片混亂,這是沒有料到的事情。她沒有後悔,也沒有诃責這些小東西,而是看不得洪水橫河,天地破碎。雖然疲憊不堪,還是用盡最後力氣來煉石補天,勉強把天給補好,自己也力竭而亡了。
女娲補天的目的不是為了給人類創造一個适宜生存的環境,也不是施恩于人類,而是覺得自己是天地間唯一的巨神,天破地傾,順手就補了吧!就像玩皮的孩子把屋子捅破了,又沒能力修繕,父母看不得家裡到處漏水,隻能全力去修補。女娲死後,人類的一切紛争都得自己處理,自己負責,就像父母死後,不會複活來幫子女收拾殘局。
魯迅通過女娲這個形象告訴世人,女娲造人并非施恩于人,她也不求回報,不過是旺盛生命力的沖動行為,就像男女戀愛結婚生子,為的是自己高興。孩子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産。父母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成長的環境就好了,不用過多幹涉,也别祈求回報。
女娲造出的人漸漸有了自己的文化,懂得用樹葉遮掩私處,批評裸體的女娲“失德蔑禮敗度,禽獸行,國有常刑,惟禁!”他們有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學會有虛僞和詭詐,比如他們本來要攻擊女娲,可一旦占領了女娲的屍體,在那上面安營紮寨,就很快轉變口風,自稱“女娲氏之腸”,不許别人利益均沾了。
人類如此不完美,能怪罪女娲嗎?女娲已經死了,不可能為人類的不完美而負責。人性的不完美隻能自己改造,自我重塑。就像父母的孩子成年後的行為隻能自己負責,和父母無涉,哪怕孩子誕生時長得不漂亮,或者智力低下,或身體不健全,也隻能孩子自己承擔,把責任推給父母毫無意義。魯迅盡心竭力提出改造國民性,創造新文化,呼喚新人類,《補天》就體現了他這種思想在小說中的體現。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