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秩序感這麼重要,你做對了嗎?
養娃路上總是驚喜與抓狂并存,在你的養娃過程中,孩子有沒有出現以下讓你抓狂的情況:
原本很乖的孩子,開始無理取鬧,回家電梯一定要他按,誰給按了。瞬間點燃他的小宇宙,火力全開。
回家時,你開了門,他就開始用哭或不進家門來表示反抗,拉着你,手指着門要出去,要求重新開門,口中說:寶寶開,寶寶開。直到讓他重新開門了,才肯罷休。
換鞋時家人必須得穿自己平常穿的鞋,偶爾有人換了雙鞋,“熊孩子”就着急了,給你拿你常穿的鞋,後又上手脫你鞋,嘴中嘟嘟囔囔,非得讓你換回,才肯消停。
媽媽穿了爸爸的衣服,不行;牙刷沒有放在牙杯裡,不行;……
諸如此類的情況還很多。
執教中常會聽到面對此種情況的家長反饋孩子:無理取鬧,“矯情”、不可理喻、“固執”。
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在建構、追求秩序感的表現。
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全書》中寫到:
兒童對于秩序的敏感在他出生後第一個月就已經表現出來了。當孩子看到一些東西放在“恰當”的位置時,他就會感到興奮和高興。
不少人發現,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濃烈的表現出對秩序感的追求,一直延續到2-4歲左右。
在這一時期,他們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并逐步獲得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适應性,即秩序感。
秩序感是一種心靈的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會為兒童帶來快樂。
現實生活中,這些表現常會被我們忽略或誤解了。
秩序感遭到破壞或被忽視時,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01 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阿米爾說,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甯,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類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對于追求秩序感的孩子來說,任何東西都有它應該在的地方,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這樣有序的環境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内心才會覺得足夠安全。
因此,追求秩序感其實是孩子在構建自我内心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當這種秩序一旦被破壞,就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和焦慮,成為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兩大屏障。
02 影響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處于秩序感期的孩子,當看到事物不符合他們内心秩序時,就會積極、主動去整理。
如果這個階段我們尊重孩子的秩序,沒有幹涉,而是鼓勵他去做。
慢慢的養成了做事井井有條、有頭有尾、物品及時歸放,整理自己的事物。
這些物品歸放、生活自理、自我管理能力,不就是我們希望他能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嗎?
如果被忽視或破壞了,當長大後外在環境對他的這些習慣提出要求時,他會無所适從。
如何和孩子一起渡過追求秩序感時期?
01 理解、接納和尊重是關鍵
朋友曾和我講過她兒子兩歲多時,追求秩序感的故事:
突然有段時間她兒子洗澡,向家人提出要求,穿、脫衣服要奶奶來,洗澡、操身體一定要媽媽來。
因為上班緣故,白天都是奶奶在照顧孩子,穿、脫、換衣服自然都是奶奶和孩子進行,而洗澡是朋友下班後給洗的。
在當時的兒子看來,洗澡這件事也得這麼秩序進行。
朋友發現除了洗澡這事外,兒子對于家中物品擺放也很敏感。
比如:
這雙鞋放在第一層左側,家人放在了第二層,他就必須重新放回。
吃飯時,每個人都得坐在自己椅子上,誰調換了位置,指手畫腳讓家人換回。
洗完臉毛巾、牙刷必須按照爸爸、媽媽、他的,這樣的順序擺放好。
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她,明白這是兒子開始追求秩序感了。協同家人一起,接納并配合了兒子的需求。
需求得到滿足後,大概3個多月的時間,洗澡“風波”也就過去了。
所以對于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得到家人的理解、接納和尊重很關鍵。
02 以身作則,營造有規則的生活環境
孩子對秩序感的追求主要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
生活環境的有規則,與他們内在思維、心靈上的秩序相協調,會讓他們感覺舒适。
因此在家中,我們成人也得以身作則,提供榜樣的同時也是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重要的秩序感時期。
比如:
用完的物品及時放回、書就放書架,衣服就放衣櫃,不随意放置物品,讓家中環境井井有條;
建立有序可尋的生活作息程序,固定時間做固定事情,讓孩子心中了解接下來要做什麼。
03 創造機會,鼓勵孩子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秩序感的建立也是需要成人提供機會。
在家中,我們可以創造些讓孩子參與生活的機會,鼓勵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在情景裡去滿足秩序感需求。
我們可以:
疊完家人的衣物,請他們幫忙分類,進行對應放回衣櫥中;
喝完的奶瓶,讓他們自己放到固定的位置上;
起床後讓他們整理自己的床鋪;
上學前,讓他們自己将要帶的物品整理、放置到書包中;
讓他們自己整理書架、學習用品等。
當孩子表現出要秩序的需求,我們就盡量配合和滿足吧。
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于真的是無理取鬧的行為還是需要堅定拒絕的,讓孩子有是非觀念的辨别也很重要。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關注我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