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撤姜食
今年雙十一,電商巨頭們不約而同的沒有公布具體的交易金額。但從快遞沒有爆倉的角度可以看出些許端倪,至少可以說明消費更加理性,物流業也不斷在優化改進。
我家兩個男神,在雙十一不謀而合的各自買了一件皮衣,等到周末家庭視頻時,場面甚是高端大氣,隻見兩個皮衣帥哥談笑風生,展望世界局勢和就業行情。
穿上皮衣的兒子看起來青春洋溢、帥氣逼人。我問兒子皮衣多少錢?兒子說有點貴,100多!我和老公默默交換了眼神,因為老公的皮衣價格是兒子皮衣價格的幾十倍還多,可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此時的感覺是……,此處省略100字。
誰說“人是樁樁,全靠衣裳?”我嚴重表示懷疑,我覺得正好相反,好的氣質才會讓服飾出彩。
年輕時,曾經并不懂這些道理,被一些膚淺的認知帶偏。我也曾迷戀過那些所謂的國際名牌,幸運的是能夠很早的抽身,不至于深陷其中。
仔細想想,我之所以有比較健康的消費觀,受母親的影響最大!
母親的消費觀濃縮在對姜的使用上。母親做菜幾乎都會放姜佐味。一般是切成姜絲和姜粒,姜粒被母親稱為“姜米子。”
為什麼要費力的切成姜粒?這當然是為了節約,如此用姜很省料,一塊姜可以用上大半個月。
等到有一天我讀到孔子《論語》中“不撤姜食,不多食”這句話時,我若有所悟。
“姜米子”的形态非常切合孔子每天要吃姜,但不多吃的飲食态度,母親最有可能是受到孔子的啟發而巧妙的将節約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吃姜的種種習慣。
從當下科學的視角看,姜粒可以最大限度的佐味均勻,而落腳點是節約資源,正好契合了“低碳”的時代口号。
當我開始在自家廚房主事以後,我被一種莫名的力量牽引,不由自主的效仿母親的各種烹饪風格,尤其是對姜的使用。
盡管我的切菜手藝非常平庸,但炒菜時,也總是願意花時間把一小塊姜先切成細絲,然後再費力的切成姜粒,每當看到小碟子裡亮黃均勻的小姜粒時,我就會感受到一種溫馨的力量,那是母親在微笑。
這樣的節約讓我很有成就感。神奇的是這個小細節竟然會經常躍入我的腦海,時時提醒我事事要節儉。
母親用她的方式告訴我,節約的最大意義在于通過智慧來修正自己的欲望,從而最終一步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節約的是金錢,但絕不僅僅為了金錢,甚至根本不是為了金錢。
南宋理學家朱熹也贊同過孔子食姜的嗜好,并且解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故此我越發喜歡用姜入菜。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餐桌上如此普通的姜,其身世卻是一個謎,人們至今無從得知姜的最早發源地。
還有一種巧合也無法解釋,傳說中嘗百草的神農氏也姓“姜”,他的姓為什麼和“姜”這種植物一樣?是否證明“姜”在他的眼中是與衆不同的?
蔥姜蒜這三大香菜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少的佐料,但令人意外的是,所謂佛教徒不吃五葷中,是指不吃蔥、蒜、韭、薤、興渠,居然不包含姜。
在我心中,姜的種種異像和奇趣,冥冥中都指向母親,姜是母親和我精神連通的媒介和通道。
我又想起母親躬身在菜闆旁切姜米子的場景,母親手法熟練,神态虔誠。我原來并不知道,這普通的畫面,會是母親離開後留給我最深情的支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