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小時候的年味是一顆糖,一塊發糕和初一早上的那一場懶覺,還有新年有新衣穿的收獲,是屬于印象裡最開心的期待。

年關又将近了,回想起兒時對于過年是那麼期待,那樣忙碌卻快樂的期待。

老家的過年通常是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這天用當地話稱為“蹭隆”就是掃塵的意思,這天必須當地山上特有的植物,我們叫觀巾葉捆綁成掃把,把房屋的每一個角落的灰塵打掃的幹幹淨淨,寓意是把這一年不好的清除幹淨,來年就是新運新氣象。我們住的是硬山頂石頭瓦片房,屋檐和瓦片上的邊角一年掃一次,所以當掃塵結束,就相當于整體大掃除,所有搬的動,能洗的全部都是得全新清洗幹淨,我們家也是屬于多口之家,農村的用具相對來說也比較多,所以通常都是二十三一早掃完塵後,洗到第二天才會完成,姐弟幾個是這兩天最累的時候,但是想着忙好這兩天,接下來能什麼都不做的休息一整天,也就特别開心了。

老家的臘月二十五是個大日子,我們有這天大于正月初一的說法,所以這一天不能幹農活,也不可以走親訪友,生活拮據的,有外債的人家,這一天也是相對舒心的日子,因為沒人敢來催債,所以這一天對于我們小孩來說也是開心的一天,因為爸媽終于都開始給自己放假收工在家休息,開始回來忙過年的事了,那意味着家務活我們也可以不用做,可以輕松的玩了,美美的睡着懶覺了。

...

天長地久(當地話是油羹)


到了農曆二十六,媽媽就得開始忙碌,要辦年貨,準備拜神明的各種用品,開始蒸發糕,蒸地瓜,地瓜蒸熟後,用來制作炸地瓜丸子,炸天長地久,做魚丸,魚滑,炸巴浪魚,鹵肉等,從早忙到晚,剛出鍋的,這些用品我們都不能動,要先拜神明,通常是二十七,二十八這兩天去拜的。到二十九我才可以淺嘗這些吃的東西,為什麼說淺嘗呢?因為還得留些新的,等大年三十祭祖先,老傳統的逢年過節,神明,祖先都要先吃,保佑來年平安喜樂,财源廣進。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中午還會做時來運轉,這個也是個非常麻煩的美食,雖然好吃,但早年用具簡單,都是手工制作。首先得把地瓜蒸熟放涼,然後加上地瓜粉,再放到石臼用石錘敲打,而且敲打的力度還需要懂得掌握,重了輕了都不行,等敲打到一定的韌度才可以用來制作時來運轉的皮,再來就是準備各種做餡的菜色,也是相當麻煩,這裡就省略吧(有興趣的可以單獨給您描述)以下是成品。

...

時來運轉

...

時來運轉(鹹莳)

這是大年中午必吃的,我更喜歡煮湯的。媽媽做的就是最好吃的。吃好午餐就開始準備晚餐了,印象裡,有魚有肉,當地習俗是桌面菜色要到九道以上的單數,吃年夜飯的時候,不可以亂講話,要講的話必須是吉利的,如果不小心講錯話了就會被奶奶或者媽媽(層翠),就是擦嘴巴的意思,會用絲瓜絲擦嘴,寓意錯了掃掉,嘻嘻。吃年夜飯最幸福的就是等爸爸開口說,可以放鞭炮了,以前沒有什麼煙花,基本都是百子炮,大概八九點,整個村落的炮聲響徹雲霄,也是非常壯觀的景色,而這個時候我們姐弟就等着爸媽奶奶給紅包了。其實那個時候的紅包,就是5元,10元,但在那時就是筆巨款。

大年初一,大家就是唠嗑了,而我們最幸福的就是,穿上新衣新鞋,口袋裡裝滿糖果,奔走在鄰裡厝邊,互相分享着糖果,和同伴們玩着遊戲。所以童年的年味是簡單,快樂。初二正常我們都是在家裡圍鋪,(躺被窩的意思)因為初二我們當地的習俗是不能串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也是我多元化的民俗風情。到初三要開始熱鬧了,因為稱請女婿,所以這天出嫁的姐姐姐夫們都回來吃飯。到了初四以後雖然還有很多的小習俗,但是因為生活情況的不同,我們家就開始沒有那麼多忌諱了,也就開始新一年的忙碌了,所以年味就開始淡了。

那麼現在的年味是什麼呢?二十三到來年的元宵都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現在的年味更多的是不走心的應酬,我們家是每年都回婆家過年,回到老家最多的就是陪老人家吃個年夜飯,然後他們兄弟就開始各種攀講。

所以過年,其實我覺得都是孩子的過年才去最有味道的。好像流水賬,但是還是想寫寫看,就是想回憶我還能記得什麼。

好了,寫到這裡吧,先預祝大家過年快樂,平安喜樂,來年都是财源廣進,更上一層樓!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