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是最大的生命價值

我有時候覺得我的存在挺尴尬的,尴尬在正值意氣風發的年紀卻過早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殘酷的真相:價值為本。看來這個社會确實太緊繃了,讓我這個本是處境單純的大學生也日趨憂郁。

我小時候也特反感一些自诩飽經滄桑的中年人張口就對别人惡意揣度,反感他們把人際關系功利化看待。可是我現在上大學快兩年了,孤獨久了,我終于不得不低頭承認一個事實:人與人之間的交集就是靠利益驅動的,哪怕是友誼,也離不開價值衡量,隻不過在友情裡最大的價值是情緒和境遇。

昨夜是大年三十跨年夜,喧嚣是别人家的,與我們這種身處異鄉的、與親戚幾近斷聯的随遷人士無關。本想着早早睡去,沒想到還是懷揣着一絲詭異的期待熬到了十二點,點開平日裡早已關了消息通知卻還是時刻關注着的微信,為兩個高中朋友準時送上新年祝福,然後我們開始在群裡表情包轟炸,轟炸時長半分鐘,不痛不癢,走個流程。

緊接着可能是零點群發消息的人太多了,微信過了十幾二十分鐘才給我彈出兩個在零點給我群發新年祝福的兩個陌生人的消息。受寵若驚地回複了之後,杳無音信,對着朋友圈裡欣喜于可以送新年祝福的朋友越來越多以及祝福多到微信卡退的兩條内容陷入沉思。我知道她們不是在炫耀,隻是為此發自内心地感到幸福,但我不知道她們會不會隐約意識到,這一切源自于她們自身的隐形社交價值,而不是互聯網尬吹着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畢竟我幾乎沒收到,我自認為我不是什麼很壞的人,但沒什麼社交價值可言是真的。

我知道我才二十歲的年紀,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來看把人際環境說得那麼烏煙瘴氣未免太敏感了些,可這些确實是我長久以來的情感體驗,誰又能否定一個人的感知呢?社會現狀也确實是如此,誰又說大學不是社會呢?我覺得大學是社會的高濃度縮影,隻是這個群體普遍高智商些。我清晰地眼見着自己的朋友圈沒幾個同班同學愛看或是點贊,他們卻願意對班上的美女或是人格魅力強的男同學捧場、關注;我也勸說過自己這可能隻是看熱鬧心理,無關愛恨,可是現實中也微乎其微的交集更讓我堅信了自己的陰暗想法:人際環境就是價值驅動的,隻是這一價值還不僅局限于實際的獎學金、保研啥的,也包括感官愉悅等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隐性價值。說真話這種事,尤其是說與現實中的人性有關的真話,是徹底地違背這一人際潛規則的。對于本就不具備實際社交價值的人而言,比如我,大衆的眼光在灼燒我,以沉默或是忽視無聲在逼迫着我夾緊尾巴做人。所以我無助,我痛苦,我害怕,我忽視,我不敢說!

對于我們這種因各種複雜原因親戚關系名存實亡的家庭來說,過個清淨年才是要緊事,可我在大年初一還是無可避免地被父親在客廳打各路自稱是親戚的電話拜年還試圖讓我和那些本就因異地毫無交集的親戚通話的行為氣笑了,他的理由簡直是谄媚又自以為是;又恰巧看到網上有人說身邊年紀大的一事無成的往往喜歡在人情世故上耗費無用的精力,他們意識不到人情世故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

我個人認為研究人情世故很正常,畢竟我們活在社會裡,更何況政治的本質其實也是人性。隻是現實中有太多人本末倒置不說,對人情世故的研究也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且淺薄無知,說白了就是并不具備駕馭人情世故的認知和能力。我對此鄙夷卻也不好大肆批判,畢竟我也是這一規則的受害者,也在為了人際關系内耗、遺忘自我。我隻能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真是人類智慧。無人喝彩、無人關心的日子裡,我們還是好好和自己相處,過好自己的日子吧。在人群中心态平和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很大的能力了,畢竟世界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真正才華出衆實力超群的也就那麼一小部分,餘下的則是普通人之間的相互侵占,人際關系在競争面前簡直如履薄冰。

我們的生命很逼仄,處處受着人群的審視;我們的生命也可以很自由,可以在人群背後、在自己的世界裡舒展身骨。别把生活過得太偶像化,你是你自己的主角就好。于多數人而言這一生與他人之間其實隻有那麼幾個瞬間值得銘記。可是我們的生活絕對不是隻活那幾個瞬間的,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甜與高潮,平淡重複是人們各自獨一無二的幸福,隻是感知程度有别。

新的一年我就不祝自己天天開心了,在日趨功利、疲累、孤單的現代社會來說這成了烏托邦。可我要祝自己可以活得更獨立精神世界更精彩些,期待他人終将成為我生命中的雲煙。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