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随感

端午習俗

《端午的鴨蛋》第一部分寫的是家鄉的端午習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符等等,我家鄉是福建莆田仙遊,有好些類似的習俗,這些文字喚起了兒時的回憶。

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

讀到這句話,莫名有些忍俊不禁。家鄉有很多土地公廟,佛寺,道觀,小時老家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符,節日要請符,供在觀音前,竈台前,吉事要請,像遷新房,結婚,兇事也要請,求個化險為夷,平安順利。大多是奶奶或者媽媽去,她們都沒空,才會派我們這些孩子。有現畫的符,甚至還有當場做法。有畫好折起來的符,折好的符我是不敢拆開看的,怕被罵,再則我從小就有些發憷這些未知的東西,有點擔心萬一打開符紙就放出一個妖魔鬼怪怎麼辦。雖然心裡會忍不住嘀咕,這都是什麼,真有用麼,但這話我是斷斷不敢說出來,一旦出口,一頓竹筍炒肉少不了,不曉得汪先生有沒有當場提問過。

高郵鹹鴨蛋

這是文章第二部分内容。中學時在語文課本讀過這篇文章,此後一直難忘高郵鹹鴨蛋,真真比任何廣告都印象深刻。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别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确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家鄉莆田有四大名果,枇杷、荔枝、龍眼、柚子。小時上學路上,這幾種果樹随處可見。春天吃枇杷,吃不完的枇杷還可做成枇杷膏,枇杷罐頭;夏天吃荔枝,龍眼,老家以前種了幾棵龍眼樹,随吃随摘,我吃過的龍眼大緻分為兩類,一種果大,核也大些,果肉偏軟,味更甜,一種果小些,核隻有細細的一條,甜度不及前者,但果肉十分Q彈,吃起來彈牙爽口,不容易膩;秋天吃柚子,老樹文旦柚,個頭不大,皮薄,柚子肉也比較秀氣,肉嫩汁多。來上海後,就極少吃這幾種水果了,一則價格貴了不少,二則感覺和家鄉不能相比,我還記得大學期間第一次買了柚子,皮厚,果肉質地不如家鄉的細膩,汁少,特别每一瓣中心部分,汁水全失,發白發硬,如嚼幹柴,完全沒法入口,真的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希望能聽到更多人稱道家鄉的水果。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讀完後,不禁口齒生津,浮想聯翩。臨睡前忽又想到了鹹鴨蛋,一下子饞蟲入腦,滿腦子都是冒着紅油的紅心雙黃鹹鴨蛋,翻來覆去,恨不能馬上就吃到。實在睡不着,打開購物軟件,搜了高郵鹹鴨蛋,猶豫一晌,不知該選哪一款,突然靈機一動,江蘇毗鄰上海,為什麼不去高郵吃呢?打開鐵路軟件一看,高鐵兩小時多,今年夏天找個周末就安排上。打定主意後,饞蟲得到了安撫,就心滿意足地睡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