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别人”不會考慮“我”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随着一個人閱曆的增加(或是與人打交道的次數變多),有些有心者可能會敏銳的察覺到,在如今的社會上(過去的人也相差無幾),無論如何,“别人”基本上不可能考慮“别人”的感受(換句話說,别人根本不會考慮自己的感受)也就是類似“自私自利”。

        對于我來說,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數餘年的時間,而如今,我也略微的想出了一點原因。接下來,我就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一下我想出來的“答案”。

        首先,在說我所想出的“答案”之前,我先簡單的說一下人類的發展史,以此為後文我所要說的“答案”做鋪墊。

        首先,在人類升級為文明之前,就和如今的野生動物的狀态相差無幾,換句話說,在人類成為文明之前,就如同是一個與其他生物的等級相等的最低級遊戲玩家。

        再次之後,人類的這個物種慢慢的形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物種”這個詞放在“人類”二字的後面,這可能有點難聽,所以希望各位能夠理解一下,但如果各位那邊有更好的詞,也希望各位能夠指點一下,十分感謝!),或者說是由多個類人猿共同組建起來的生存地點(“類人猿共同組建起來的生存地點”在後文簡稱“生存地點”)。

      在最開始的時候,生活在這些生存地點中的類人猿的做事“風格”,基本上都是以個體的習慣,加上這個個體的人際關系行事。而對于生活在同一個生存地點中的類人猿來說,他們的個人習慣,還有人際關系基本上都是“臭味相投”。

        這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生存地點中的類人猿之間,都是那種能合的來的,再加之當初的類人猿的思想極為簡單。

        同時,當時的類人猿的生産方式基本上就是隻要參與勞動了,就能得到當天收獲的一部分。

        所以說當時的他們并沒有“自私自利”這一說。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原始的人類社會中生存的類人猿的手工業,以及食物的不斷充裕,類人猿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類人猿的數量也在随之增加。

        但随着生活在各個地區的累人猿的數量的不斷的增加,能夠提供他們生存的資源也随之加速減少(我這裡說的資源指的是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後文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必不可少的生存資源,也正是這些資源的不斷減少,在分配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問題。

        而正是在資源分配上出現了問題,從而導緻了獲取資源的困難程度增加了許多。而這一點,正是貨币(我個人認為的)出現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同時,貨币的出現也使得類人猿社會正式變成了人類社。

        而貨币的出現代表了什麼?這就代表了利益之間的交換的出現。

        開始的時候,在人們心中的利益觀念并不深刻,但到了後面,這種觀念也就深入人心了——這也就像一個人适應一個新事物一樣。而到了最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利益的加入。

        而在這數千年的曆史變遷之中,貨币(或是說利益交換)的概念已經深入到了人心之中了。

        而在這種深入的同時,人們謀取利益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的在最大限度的減少自己的付出的同時,去盡可能的更多的增加自己的利益。也正是因為這種擴大利益的想法的産生,使得人類社會中的個體,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

        但這也并不是代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變得“自私自利”,我相信在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願意無私奉獻的!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别人”不會考慮“我”的感受的一點想法,如果各位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或是覺得我寫的文章有哪裡不足,也十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在此,我也希望各位能留個點贊加關注,十分感謝!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