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 2472

很多事情命運早有安排,你想急也急不來,若說命運在時間的驅動下可以改變,我想那一定是我們的思想進步了,從而超越了原先的自己。
孩子上小學時,剛把他送到學校門口,他仰着頭問我,“媽媽我為什麼要上學?我想在家玩。”
急着上班的我敷衍回答:“大家都去上學,你不去?老師在教室等着呢,你不去她會上家裡來找你,快進去吧。”
蹬上自行車的那一刻,心裡如釋重負,心情十分的暢快,自己開始一路琢磨,“免費托兒所,國家給的福利,咱自己還不耽誤工作,那必須得去呀。”
孩子到了小學四年級,每每作業拉晚,到晚上九點,見書上那幾道數學題遲遲算不出來時,他用那雙滿是倦意的眼睛望着我又問,“我為什麼要上學呀,我不願意上學。”
在一旁強打着精神陪讀的我,沒好大氣的回答:“不上學你想幹嘛?連數都算不好,今後工作你都找不着。”
可轉過頭再一想,自己過去費了好大的精力學過的那些知識,現在還能記住多少,明擺着孩子弄不明白的數學題,我一樣也算不明白。
等孩子上了初中,他不再問我為什麼要上學了,他的每門剛到及格分數線的成績已經告訴了我,比起上學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這時我能做的,是得主動找他去談談,“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
他漫不經心地回答,“我聽不懂,學不會。”
我就在想,他遊戲打得這麼好,那些他經常擺弄的小發明,和那些他擅長的興趣愛好,他都表現得那麼好,這說明他不是個笨人,他不但有創造性思維,而且善于發現與思考,隻是這些能力用錯了地方,或是日常課程難以引起他的興緻。
平日裡那些我說了上句,他能接出下句的大道理,我不想跟他再講,我隻想讓自己靜下來好好去分析分析,到底這學習是為了什麼。
往大了咱不敢想,搞科研,為國家科技發展做貢獻,高精尖的,咱跟那些不沾邊。
就往眼前看,人總得活着吧,活着就需要消費,需要人民币,掙錢?上大學也是為了掙錢,不上大學也一樣能夠掙錢,那都是為了掙錢,又何必要繞個彎呢?
有很多家長會這樣說:“好好學習,給孩子多一點機會;上大學就是孩子未來的敲門磚;吃不了學習的苦,必定要吃社會的苦。”
但從考學這件事上來看,咱還得從長計議,慎重研究,畢竟人各有志,天賦各異。咱老百姓要跟着國家政策走,要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去找答案,然後再根據社會大環境的發展統籌加以判斷才靠譜。
為此,我先研究了一下,什麼是九年義務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這樣規定的:“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且《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則是更明确地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
顯然,基礎教育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于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質的培養,基礎教育主要應該是育人,而不是過去的應試教育,注重選拔。
這樣說來,提升全民道德水平,從娃娃抓起必是基礎教育的重點。
那麼讀書,也就要相應摒棄了以前的“讀死書,死讀書”的應試教育模式,通過格物緻知,理論加以實踐相結合,去提高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水平。
我沒上過大學,但我讀過《大學》。“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治心。”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價值觀,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家校合一,一場真正的全民運動早已拉開了帷幕。
王陽明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未來發展,我要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書能正心、甯神、養德,更重要的是,能夠學以緻用才是關鍵,沒有學曆沒關系,但不能沒有學問,不能壞了品德。
至于将來走向社會能做什麼樣的工作我并不在意,隻要不昧着良心做事,做什麼都好。現在社會缺少的是誠信,說不定誠信在将來能值個“大價錢”。
其實吧,我有時也會擔心,孩子萬一工作掙錢少,他自己不夠花怎麼辦?
我想了想,我問自己,我們人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是金錢?是物質?是權?是利?其實都有最好。
可是得到之後都像是昙花一現,當時開心,過後,激動、興奮感随之消失,剩下的還是那個填不滿的空虛。
而家人的一個微笑,一次鼓勵,與用心張羅的一桌好飯,卻使我們的内心能量滿滿,倍感幸福。
當然,一場絕美的音樂盛會,一本與心靈共振的好書,一幅用激情創作出來的繪畫都一樣讓我們的精神得到了愉悅,這種興奮将是持久的,是能夠蕩存心底,并開出美麗的花來。我相信我的孩子一定能夠找到其中的奧妙。
當我們對孩子少一分責備,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焦慮,多一分信任,孩子則會越發的成熟。
看到偶爾想起自己是個父親的孩子他爸,見期末考成績不佳,則對孩子一通訓斥,我就氣不過的找他去講理。
我問他:“要想孩子成績好,是不是要基本具備以下标準,一.簡單聽話照着做,起碼在學習上要求實,不能自欺欺人,得過且過?
他說:“對呀。”
我又問:“二.精力強、自控能力強、記憶力更要強,(精力不強,上課聽不懂,課下學不會,作業做不完,刷題就更是别想;自控能力不強,手機離不了,零食吃不夠,對自己沒有一點兒狠勁,幹啥也成不了;記憶力好是基石,學了忘,忘了學,早晚内耗死。)這三強缺一不可,是不是?
他說:“是。”
我說:“還有,在學校裡也得要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和表現力吧,否則你往死裡學,老師同學注意不到你,你就是個書呆子,被人嘲笑不說,極大可能失去很多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呀。
他也說:“沒錯。”
“那好,你反觀我們平日裡在工作中的表現,用這幾點一一對照,我們自己又能做得到幾點?還不是得過且過,得懶則懶,總是覺得自己比領導聰明,其實就是一個僵屍員工,各種躺平。”
他一下沒話了。
凡事怕大餅翻個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們應該明白。
若是我們能将人性的弱點都去除幹淨了,那我們各個都成了精英。之所以活到四十了還沒成功,這就說明我們還差得遠呢,身上的毛病太多。
知道自己的不足,有能力去改進,去提升自我修養,不比分數更重要啊!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不正是我們每一個家庭所盼望的嗎,能夠做好這些已經很不容易了,又何苦為難孩子。
孩子既是家人也是朋友,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未來必須要自己掌控,我們遠遠的為他們度量着,丈衡着,理解着,祝福着,鼓勵着,喝彩着就是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