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一八四〇年以來,五十餘年間,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曾湧現了許多仁人志士!他們為探索救國的真理,為挽民族的危亡,到處奔走着、呼号着、戰鬥着,甚至不惜以殉道。他們仿佛是漫漫夜空中的明星,使苦難的中國人民到了一線希望,一線光明。在這些群星中,譚嗣同是一顆最亮的星,他以自己的一腔熱血迸發的光輝而躍出衆星之上。
譚嗣同,字複生,号壯飛,湖南浏陽縣人。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父親叫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嗣同五歲時,父親就讓他讀書。在青少年日期,他系統地讀了封建典籍,博覽群書,寫得一手好文章。
嗣同很喜歡擊劍,當他還是一個少年時,就拜“幽燕大俠”王五為師,學習劍術,王五有一身武藝,擅長使刀,人稱“大刀王五”。他以給人保镖為業,平生仗義執言,鋤強扶弱。北至山海關,南至清江浦,到處都留下了他活動的蹤迹。在北方一提起他的名字,沒有不知道的。嗣同跟他不但學會了劍術,而且兩人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友誼一直保持到譚嗣同英勇就義。
一八八四年,嗣同剛長成一個青年,就懷着為國效力的理想,去新疆從軍,在巡撫劉錦棠幕府做事。
劉辭官後,他也離開這裡,到各地漫遊。十年間,他遊曆了河北、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各省,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現狀,結識了不少豪傑壯士。他目睹帝國主義的橫行,地主官僚的不法,農村的凋敗,人民的窮苦,這一切,都在他心中激起強烈的不平,深深地為中國的前途命運而憂慮。
在這期間,譚嗣同專研了王夫之、黃宗羲這兩個大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他們民主主義的思想觀點。因為父親的關系,他還認識了洋務派的重要人物張之洞,參觀了他辦的洋務,因而有機會接觸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他抱着強烈的求知欲,拚命地閱讀了西方書刊,好象打開了思想的大門,看到了新的前途。在他的心目中,西方的資本主義是理想之國,中國也該走這條路。譚嗣同的思想開始脫離封建主義的守舊派,向資産階級的民主思想轉變。
一八九四年,中日戰争爆發,号稱“天朝”大國的清王朝被後起的小國日本給打敗了,洋務派苦心經營的“船堅炮利”全部毀于日本的無情炮火之中。
這給譚嗣同的思想以很大的刺激。在他和許多具有愛國心的有識之士心中,不約而同地産生了民族的危亡感。他開始認識到,這些失敗,根源在于腐朽制度及種種弊政。
- 上一篇 學會三不三隻原則,讓你親子關系更和諧!
- 下一篇 那一個黑暗的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