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苦口婆心,學生無動于衷,怎麼辦?

老師,您上課的時候是否有這樣的經曆:您在講堂上講得繪聲繪色,底下學生無動于衷。您在台上講時,學生偷偷在下面講小話,有時候竊竊私語一下成了“竊竊大語”,當您提問或者維持課堂紀律,教室裡馬上鴉雀無聲……

這些情況我們要怎麼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是讓學生開口說話。不會學的學生,老師可以提供支架式的提問,給予一定的提示;不好意思發言的學生,可以創設良好的發言氛圍,同桌讨論之後再舉手發言。其次個人為小組做貢獻,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突破。最後可以從集體回答過渡到單獨回答;不屑回答問題的學生:可以提高學習的難度,體驗獲得感。額外布置學習任務,讓他在小組裡扮演觀察者的角色,有歸屬感。最後還可以進行“挖坑測試”,讓他意識到自己仍有進步空間。

第二個方面,讓學生動動身體。例如一分鐘寫作:一分鐘迅速寫下自己的觀點。伸展總結:一邊向搭檔講解自己的收獲,一邊做一個伸展動作,搭檔邊傾聽邊模仿動作表達。動作表達:用身體的動作表達自己的主要觀點。這些身體的行動有助于大腦的神經連接,有助于學生深度的思考。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常說的開動腦筋。課前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所學知識,并提出一個收獲點、兩個問題點。課中的時候老師可以進行一些挖坑測試,對發現者給予獎勵。而課後我們可以讓學生針對所講的知識,同桌之間互相提問,答對者積分,答錯者扣分。

有老師就會提出來,讓學生開口說、動腦筋,伸展身體這樣能行嗎?那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曆:例如中午的時候,您本來隻想随手做一個菜應付一下中飯,結果一個人做了兩菜一湯,吃得飽飽的;下了班之後您隻想随手收拾一下房間的幾件衣服,卻一不留神把衣櫃裡的衣服全部整理了一遍。這些現象可以用心理學的行動興奮來解釋。

行動興奮是指雖然一開始沒有什麼動機,也沒有什麼想做的欲望,但一旦開始行動,狀态就會進入佳境,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叫伏隔核的腦區,它并不大,小小的一點,但是它掌管着我們做事情的動力,隻要伏隔核興奮,一個人就會有幹勁。

所以學生不一定是先愛上學習,再學習;而是要讓學生先學習起來,再愛上學習。所以當老師不知道如何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時候,要讓學生先動起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就會越來越強。學習動機越強,開動腦筋越多,大腦分泌的内啡肽也就越多,學生的愉悅程度也就越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就是學習最大的獎勵。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