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誰讀,為何讀?
本周團隊推薦的書目是朱永新教授的《給教師的一封信》,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語句,如閱讀是一種生命本體的互相映照,是一種最為本質的教學手段,是授之以漁的最終目的,是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是對人類崇高“價值”和應有“秩序”的堅守,是一種彌補差距的向上之力,是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構建幸福世界的根本途徑。非常全面深刻揭示了讀書對當代人,特别是教師的重要性。
在中國,讀書一直是一件被看重的事情,做一個讀書人也是一個頗為勇敢的決定。中國曆史上的讀書人,也都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為自己的左右銘,為誰讀,為何讀?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走進小區大門,已經能聞到不知從何處飄來的艾草清香,家家備好了粽子鴨蛋,一片祥和之氣。當下,我們身邊有着大大小小的世界旋渦,謹慎維護着盛世和平已經很不容易了。
說起端午,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曆史上這位著名的讀書人——屈原,提到他踯躅汨羅江泮的故事。江邊的蘆葦和着離騷的餘韻,青了又白,白了又青,一年又一年人們用手腕上五彩斑斓的琴弦,彈奏着心中對這位讀書人的敬佩和思念。
時隔千年,再讀屈原時,讀到了一個君子的悲憤,一個子民的忠貞,一個詩人的才情。在《九章.橘頌》中他說:“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要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脫離世俗的标準,來追求高潔的節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他年輕時也能從三闾大夫到左徒,入與王議國事,出則應對諸侯,但最終也隻是憂心沖沖孤獨漂泊,于廟堂之外踽踽獨行。
身為貴族的屈原尚不能施展抱負在官場立足,那些平凡者就更不用說了,甚至有許多讀書人,根本沒有在朝堂之上與人奏對的機會。
高三課本上有一篇《項脊軒志》,人們從中讀到了一個人,歸有光。最有名的還是那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那滿滿的真情,讀來讓人百感交集,故曰不言情而情無限。
今天我們不說愛情,或許,從《項脊軒志》中,我們更能窺得中國曆史上讀書人的一個身影。
文中的項脊軒本是一個舊的南閣樓,僅一丈見方,可容納一人居住。這本是座百年老屋,容易漏雨,且光線昏暗。十五歲的歸有光立志在這裡讀書,他修理屋頂,開了四扇窗子,還在外面庭院裡種上了蘭花、桂樹、竹子等草木,與這些品性清高的植物一起吟誦詩歌或獨自端坐,屋外有各種雜音,最可愛的是小鳥的叫聲,夜晚明月高懸,桂影交雜錯落,風過葉搖,自有可愛的景象。
少年說:“然餘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他八歲時母親離世,父親無力持家,家境急劇敗落。一日祖母拿來祖父的象笏,自言自語說:“我家祖祖輩輩都讀書,兒子們卻沒有一個成功的,你以後一定會用到它。”少年聞言瞻顧遺物,如在昨天發生的一樣,忍不住放聲大哭。
居破屋,也正是為了他日揚眉吐氣,十八歲的歸有光,有着堅定的決心和信心,并用筆,記下在項脊軒的所思所想。二十三歲時,他娶了妻子魏儒人,并在三十三歲時中了舉人,對于有早慧之稱的歸有光來說,已經有些晚了。更大的遺憾是次年落第,之後八次高考均榜上無名,其間也曾讀書談道二十餘年,被稱為震川先生,年近六十歲時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其間經曆了倭寇之亂,六十六歲病逝。
總之,混沌時期的讀書人,心神飄蕩,無所依靠,為誰讀,為何讀?難以回答。
- 上一篇 呼倫貝爾,我來了!
- 下一篇 給史多多的第1593封信 太陽好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