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大家是如何過端午節的?

文/星海月淺原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方的風俗習慣還是有挺大差異的。端午節吃粽子是比較普遍的事,但祭祀儀式這件事,卻不一定都有。

作為一個地道的廣東人,老家這邊每逢過年過節都要“劏雞奉神”,端午節亦然。

清晨八點下樓,父親已經劏雞了,雞毛拔幹淨,内髒也處理好。奉神的雞必須是大公雞,講究完整性,雞心、雞肝、雞腎、雞腸等都要清洗保留,雞血用小碗裝起,凝結後也要煮熟。

雞準備好,要燒一鍋熱水,水不用燒開,無需太燙,把生雞放下去,這樣雞皮不容易爆皮。

奉神的雞需要擺一個美觀的造型,雞腳收入腹部,翅膀反扣,雞頭擺正放在雞背上,鍋裡的水燒開後,慢慢小火浸泡至雞熟透。

一般來說,這樣做出來的雞肉質比較嫩滑,雞皮比較脆口。浸泡過程中,還可以将雞拎出來,過冷水,再放回鍋裡浸泡,來回幾次,雞皮更脆口。

貢品除了雞,還要有一條豬肉。豬肉清洗幹淨,直接整條放到開水中,和雞一起小火浸泡至熟透。

雞和豬肉熟透後,撈出來,用一個大圓碟裝在一起。碟子有一定深度,防止雞跑了。豬肉繞碟一周,雞放中間,雞心、雞肝、雞腎等放周圍。

雞血是圓餅狀,放在雞背上面,雞血上放一張棱形的紅紙,雞頭或雞脖子壓在紅紙上,仿佛昂首挺胸狀。也有一些用紅紙包着一個小蔥頭,将它剪成一朵小花形狀,插在雞嘴裡。

這樣,最重要的那一盤貢品就擺好了。

...

準備好元寶、蠟燭、香和酒水,祭祀儀式不僅要在家裡祭拜,還要去村裡的祠堂祭拜,才算完成。

奉神通常都是早上進行,有些人會趕早。以前還沒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候,過年過節的祭祀儀式,都會燃放鞭炮。那時的村裡非常熱鬧,一大早鞭炮聲絡繹不絕,響徹雲霄。

奉神的雞最終會變成我們餐桌上的白切雞。白切雞可以說是中華特色菜肴,是粵菜名菜之一。

白切雞是沒有味道的,原汁原味,清淡鮮嫩,蘸料十分重要。我們這邊做的蘸料,一般用生姜、小蔥頭、香菜為材料,将其混合剁碎,加上鹽、少量醬油、白糖,淋上燒開的花生油,就香噴噴的。

...

印象中小時候老家這裡也有龍舟賽,據說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可是如今,除了五月初一包粽子,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葉,其他習俗,諸如龍舟賽、飲雄黃酒、系香袋等基本消失了,略有點可惜。

端午節有很多寓意,比較常聽到的一種說法就是紀念屈原,制作各種美食,舉辦各種民俗活動。發展至今天,除了弘揚中國曆史文化,更重要的意義,可能就是和親人團聚,其樂融融。

與北方一位朋友聊天,他今天帶母親出門爬山了,其實也挺有意義的。他們那邊沒有南方這種祭祀儀式,也沒有龍舟賽。難得有時間,陪伴家中的老人,聽老人家唠叨幾句,和老人家出門散散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時光漫漫,歲月催人老。不管外面風風雨雨,家才是一個人的立足之地。在忙碌的時間裡,珍惜與家人相處的靜谧時光,也許才是當代社會過節賦予我們的最大意義。

...

今天端午節,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聽說福州那邊端午舊俗為“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田螺、海螺,初四門前挂艾草,初五吃雞蛋,以求來年平安”;撫州建昌地區會用百草水洗浴;鄒平縣的人早上起來會飲一杯酒避邪;青島即墨的人早晨起來會用露水洗臉。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各有特色,你們的端午節有是如何過的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