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兆樓、彭屋、崇林樓
榴兆樓
榴兆樓位于惠陽秋長街道茶園村樓角小組13号,從另有門牌“茶元村老屋29号”來看,茶園村以前叫作“茶元村”,榴兆樓所屬茶元村老屋,表明榴兆樓是該村最早的建築之一。
榴兆樓建于清光緒年間,坐西北朝東南,總面闊約50米,總進深約29米,占地面積1482平方米。
由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一進置三門,中為門樓,石門框,帶拱頂,上有石橫匾,陽刻“榴兆樓”三字,紅體,左邊有小字落款“甲寅年冬月立”,甲寅年應指1914年,距今有逾百年曆史。圍屋四角築三層高的角樓,角樓頂飾镬耳山牆。據現在狀貌看,近年有重新維修過。
大門鎖閉。左側邊門未鎖,進去一看,狹長縱深天井,左邊若幹房間,右邊與堂屋連通,門閉不得進。
榴兆樓的特點,體現有兩處:1.四角角樓頂飾镬耳山牆;2.正門帶落款的石門匾。
榴兆樓曾是搶救香港文化人士的接轉站。1941年,香港被日軍占領後,滞留在香港的國内許多知名的愛國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急需轉移,中共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安排兩路轉移,其中一路由香港經寶安、惠陽、惠州到龍川,轉移到大後方。中共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派遣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盧偉如到惠陽、惠州建立聯絡站,負責文化人的接轉和護送工作。盧偉如經過考察,選擇榴兆樓為接待站,由葉漢生任站長,葉瑞林、葉維儒、葉鈞、葉玉定、葉夢昙等為接待員,為确保護送安全,廖承志、連貫、喬冠華等同志親臨榴兆樓指導并查看護送線路。當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一批文化人茅盾夫婦、廖沫沙夫婦、胡風、張友漁、宋之的、葉以群、韓幽桐等20餘人到達榴兆樓,經數天休整後被安全護送到惠州,搶救香港文化人安全通道由此建立。
搶救文化人行動從1941年12月起至1942年6月結束,曆時半年多,被搶救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其中榴兆樓接待的有數百人。
2004年8月,公布榴兆樓為惠州市級文保單位。2019年4月,升級公布為廣東省級文保單位。
以上十張:榴兆樓
彭屋
榴兆樓偏北不遠,有座彭屋,門牌為茶園村茶老小組16号,門楣上刻有“經橫來負”藍底金字橫匾,未知其意?門貼有對聯:商賢世德,宋史家聲。
時彭屋在維修中。據了解,該建築為三進式客家圍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長方形,2014年12月,公布為惠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另,彭屋曾是“茶園交通情報站”,“東縱物資供應站舊址”
1941年冬,日軍第二次侵占淡水圩,惠陽處于白色恐怖之中,為保存革命力量,我黨抗日遊擊隊和惠陽黨組織轉入地下秘密活動。為了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敵情,1941年春節期間,在彭屋成立茶園交通情報站。彭屋情報站主要工作有:搜集和傳送情報;為遊擊隊籌集藥品,保障野戰醫院藥品的供應;采購糧食、槍枝彈藥;護送并保障上級領導的過往安全;為東縱籌集經費和糧食;為遊擊隊縫制衣服和做軍鞋。可見其作用及貢獻顯著。
上五張:彭屋
崇林樓
崇林樓,即葉氏宗祠,位于茶園村樓角小組33号。
正面置一門,石門框,聯曰:南陽世澤,西楚家聲。門頭上有一匾,刻“崇林樓”三字,黑體,多褪色。
該崇林樓讓我想到鎮隆崇林世居的望樓,也叫“崇林樓”。崇林世居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創建人葉文昭,販鹽起家,因葉文昭号崇林,故叫崇林世居,望樓崇林樓之名由此而來。但不知茶園村“崇林樓”淵源?可以知道,兩者都姓葉。個人判斷,崇林樓或許是茶園村葉氏比較早的建築,也是茶園村葉氏老祠堂。
上三張:崇林樓(圖片均實拍于2025.1.19)
- 上一篇 出決定了我們是誰,但我們每天都在選擇成為誰
- 下一篇 耕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