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芃日記】2024-3-15.16.17
前者恒态,又有時态。方有對談;衆方稱言,此獨冷笑。深險難近,不足️與論情。言不必當,極口稱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毀。卑庸可恥,不足與論事。漫無可否,臨事遲回;不甚關情,亦為堕淚,婦人之仁,不足與談心。三者不必定人終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冰鑒》
3月15日,星期五。
當我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時,有時候會較真。為了交今天書法課的作業,昨天又寫了N張“歲在癸醜、暮春之初”,不知不覺竟然寫到了夜裡11:20分,“暮春之初”四個字怎麼也寫不好,索性今天隻拿了“永和九年、歲在癸醜”八個字交作業。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覺得自己有些笨笨的,明明每個字都讀了很多遍,每個字字型、起筆行筆收筆都分析了很多遍,落到紙上還是寫不好,我把原因歸結為“練得少”或是“專注力不夠”。
老師把所有同學的作業展示在電子屏上,讓我們學着點評。從整體的章法開始,相似度有百分之八十的留下,再從每個字的筆畫再評,最後隻有兩名同學的作業留下。這個情景讓我想起了《共情的力量》裡提到的接納:我沒那麼好,你也沒那麼好,信心大增。
穿了羊絨套裙和羊絨大衣,唯恐寫字的時候沾到墨,我就拿了水寫布版的《蘭亭序》,反複描寫練間架結構,老師走過來說:我不建議你用水寫布寫。第一我沒辦法點評,第二你寫在水寫布上,字會顯得好看,會影響你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她這些話讓我明白了用水寫布練字的弊端,真是應了那句話,“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下午是聲樂課,前面的同學這兩次課和我熱絡起來,才知道她比我大8歲。每每看到比我年紀還要大的同學,就很佩服她們,她們看我也是極力勸我趁兒子還沒結婚前好好珍惜這段退休時光。上班的時候總盼着早點退休,覺得什麼都不用幹還有錢拿真是件幸福的事,但退休也是人生一個标志性的階段,心理的變化也是要格外關注的。
看到美塾的老師在群裡說起紋眉的事情,我決定去紋眉。直到現在,我還是原生眉,之前無論誰勸我紋眉,我都會堅決地拒絕。于很多女性朋友來說,這不是件困難的事,她們覺得與其我每天要化妝,不如做個半永久的眉毛。自我設限每個人都會存在,突破自我限制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3月16日,星期六。
早早地起床,内心還是有些小緊張。當你突破某個自我限制,人生就會有某種全新的體驗。
設計好眉型,塗抹上麻藥,二十分鐘後開始紋眉。我覺得像指甲在玻璃上滑動的聲音,紋眉師說那是皮膚裂開的聲音,說明皮膚的彈性還不錯。無意中受傷和主動讓别人拿刀劃開皮膚結果有些相同,心理感受卻天差地别。雖然塗過麻藥,某一刀下去還會有些輕微的疼痛,整個過程大約有兩個小時。化妝師和紋眉師兩個人的加持,看着鏡子裡的自己,眉型很适合我,化妝師刻意讓紋眉師把眉峰挑高了一點點,畢竟年紀在這兒,随着皮膚的松弛以後會自然地降一些。
“有改變的勇氣就很厲害了……”聽朋友這麼說,我知道她糾結的是什麼,她正困頓于各種關系和心理的困境中。陪她聊了将近兩個小時,聽她傾訴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建議她去找個心理咨詢師探讨一下。她知道我在學習心裡傾聽師,把她疑惑的三個問題給了我,讓我有機會問一下老師。我很清晰地知道沒有人能給她答案,助人自助是做心理咨詢師的原則之一。
晚上有心裡傾聽師的帶教課程,我竟然忘記了提交作業,心裡很快接納了這個現實,現在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原來那顆要強要好的心。忘記了就忘記了,和班主任、老師進行了溝通,決定明天補交。模拟訓練時跟随着來訪者的傾訴、傾聽師的問答,我像觀察員一樣觀察着整個過程,偶爾内心還會出現評判,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跟随,每個同學都很認真努力,老師問了模拟訓練中三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通過老師的指導有了更多的領悟。
上完課有些累,堅持在直播間讀了一節書,《共情心理學》明天就可以讀完了。
3月17日,星期日。
讓小度提醒自己今天8:30要提交作業,早晨在直播間讀完書吃完早飯,微信自己對練的同學,讓她指導自己如何導出“逐字稿”,很感謝這位同學的指導,原來自己找的界面弄錯了。
整理逐字稿發現自己的工作思路中間某個部分有些亂了,或許是跟着來訪者的思路跑了,或許是自己不知道下一步如何開展又繞了回去。對話中自己有很多“嗯、呃、那”的停頓,也許是口頭禅,也許是思考時下意識發出聲音。
今天讀完了《共情心理學》的最後一章——避開共情的誤區,這一章的第二節“摒棄過度共情”回答了我原來“情感卷入”的問題,我“過度共情”了。過度共情的人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特别敏感。他們能夠觀察到别人所預見不到和注意不到的一些細節,哪怕别人出現了一點微妙的情感變化,他們還是能夠直接地感知和體驗得到。
二是過度共情者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因為他們特别容易被其他人的心理感染,很容易就會出現很大的心理情感波動。
三是一個過度共情的人總是把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想要幫助别人解決問題,卻完全忽略了自己,而且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和途徑鞏固自己的社會價值,總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真正感覺到是被别人迫切需要的。
四是過度共情者很有可能從對别人感同身受而逐漸轉化為憎恨或者厭惡。因為他們與人交往時給别人的幫助或者請求不是對方真正想要的,所以一旦被别人拒絕,他們很有可能會切斷與對方的聯系,自顧自地陷入憤怒和挫折的情境當中。
在人際關系中,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如果有,覺察一下自己是否過度共情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逆反心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