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讀
哎,長歎一聲,《兩京十五日》看完了,開始了一段短期的空落的感覺。跟着朱瞻基從南京一路艱辛阻礙最終到了北京登基大典,伴随着殺戮和陰謀。盡管宣德皇帝内心是孤寂的,卻也是他應該承受的。一個小小的彩蛋我感覺是個奇思妙想,作者通過故事的編輯側面把宣德爐的來源給介紹了,當然是小說演繹,還需進一步考察。
像《在路上》、《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和《兩京十五日》這類旅途式的小說讓讀者一路跟随伴随,讀着特别有同路感,一旦路到終點,不免有些失落,就像參加宴會,終有人散之時;盡管不太喜歡這種失落,但也必須接受。
第一個人物當然是男主人公吳定緣,也是鐵福緣,一個作者徹頭徹尾虛構的人物,把他安在了鐵铉的小兒子的位置上,伴随朱瞻基一路北上,突破重圍。雖然是編的,但他具備一個在激烈故事中男主人公的一切特質,如張無忌一般,主觀不思進取,但客觀上又強迫他必須承擔着重任、身懷絕技又要刻意隐藏自己,本想做個看似酗酒逛窯子的公子哥,卻不得不尋找自己人生的認識和意義。一種十足的反差感集于該人物一身,魅力自然顯現出來。他就在一路“必須是你”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地奔襲中承受,時而頹喪時而又不得不積極主動擔當大任,至少讓作為讀者的我感到此人物十分豐滿豐富。
在本書後記裡作者也提到其實貫徹本小說主線的應該是女主角蘇荊溪。從曆史史實中找到了寫作的出口,再經過多方查閱資料和構思,寫出這麼一部長篇巨著。這史實便是那些為了皇帝殉葬的妃子們。大概至秦漢時期就漸漸沒有陪葬的現象了(具體曆史有待考證),直到明朝又掀起了如此“傳統”,讓無數無辜的女子香消玉殒。更殘酷而可悲的是,這股風潮由皇家蔓延到了民間,試想,會有多少女子無故葬身于這個荒誕至極的情形中,無數悲劇在我們的曆史中上演過。我們不能因為悲劇的次數太多便原諒了悲劇,或以數量和次數就消解了悲劇的罪行。在小說中,女主蘇荊溪的閨蜜便是如此一位殉葬者,朱瞻基的返京之旅同樣是蘇荊溪的複仇之旅,她的這條暗線貫穿了真個故事。令人氣憤的是,為了彰顯皇家的氣度,這位閨蜜的死會為其親戚家人帶來賞賜,結果讓讀者感到爽快的是蘇荊溪作為一名女醫,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使閨蜜的整個家族滅門,看到這不免讓讀者放心了。但又可悲的是它不過是個故事,曆史上便沒這麼暢快了。
本書另一處亮點我感覺是朱瞻基又太子到皇帝的變化,出場的太子還是一個滿地找蛐蛐兒的纨绔子弟,經過了一路的艱辛到最後成為一個還算合格的皇帝,這種變化自然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啟發,似乎我們也跟着宣德帝一路成長了一番。
每一個好的書寫者,無論是小說家還是詩人、散文家、劇作家等等,都會給受衆的腦子裡安插一個如炸彈般的“炸彈”,在腦子裡或一下子引爆或是定時爆破,這種爆破是讀者需要的,是讀者閱讀過程和釋卷後追求的,供我們或思考或玩味。如此一來,起碼我們白白浪費掉時間。
- 上一篇 大力語錄
- 下一篇 記錄斷舍離2024.2.17——物品和别人不是生活的主角,我才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