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沒有煩惱》情緒管理之認識情緒

十月份,粗讀了《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這本書,感覺收獲頗大,從今天起對這本書以讀書筆記的形式進行精讀,希望自己能更好的應用在育兒育己當中,也希望能帶給看到的夥伴們一些共鳴和啟發。

這本書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社會與情緒課程研發及推廣者—楊娜,劉佳兩位老師。通讀下來,整本書不但有深入細緻的理論分析,而且每個環節都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動的進行演示,并給出了應用的建議,這樣的形式使它很接地氣。

這本書通過情緒管理能力,多元化思維方式,培養自律自控、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與他人相處、與環境合作幾個闆塊,提升孩子的情緒力、學習力、人際力、自控力、決策力和适應力這6大能力,培養孩子的靈活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今天重點是認識情緒。情緒是什麼呢?我們經常看到一個人發飙時會有人說,瞧!有情緒了!大多數人認為情緒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不應該有情緒,甚至有情緒了必須克制才算有涵養。但真的是這樣嗎?

情緒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内在體驗,并沒有好壞之分,隻是當情緒來臨時每個人的表達形式不同。書中有個比喻很形象,把人體比做一駕馬車,情緒比做拉車的馬,馬是車的原動力,沒有它車寸步難行,但同時,如果馬受驚失控,車輛會出現翻車,嚴重的還會導緻主人丢了性命,所以,馬匹需要好的車夫照顧,訓練和駕馭。如果無法覺察,招呼和疏導好情緒,人就會出現失控的行為。管理情緒是保證人體馬車平衡和順利前進的重要能力。

腦神經科學家把大腦分為三部分,理智腦,情緒腦,行為腦。我們可以把這三個部分用一個拳頭來理解,四指彎曲包住大拇指,緊握拳頭,彎曲的四指可以理解為理智腦,大拇指理解為情緒腦,手腕理解為行為腦,當情緒腦發出情緒警報而理智腦還不足以阻止這個情緒的應激反應時,行為腦會接收到信号操控身體做出反應,從而出現攻擊,逃跑,喊叫等行為,我們可以叫做大腦蓋子打開了。

理智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層在25歲時才能發育成熟。這一點對于理解孩子的行為至關重要!有了這個理論基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滿地打滾、大喊大叫,一會好一會壞等行為了,由于發育的不成熟,孩子通過身體的本能行為宣洩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他們通向理智腦的上通路還沒有修通,隻能朝下通路行為腦去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逐步修通上通路,提升情緒管理的能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