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減法——中國哲學經常強調減法思維》讀書筆記

作者:蒼春波

      内容梗概——

      我不是哲學家,但我理解的中國哲學,無論是儒家、道家、佛家,在很大程度上強調的都是幸福這樣的終極目标,隻不過大家抵達幸福的路徑不一樣。可是,你仔細觀察,或多或少,強調的減法思維是相似的。

      道家對減法思維的強調是最直接的。《道德經》第十二章說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是在批評貪得無厭的加法思維讓人迷失自我、喪失道德。因此,道家倡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的減法。 儒家雖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加法,但也看重人生的減法。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教育家孔子是怎麼表揚他最喜歡的學生顔回的?他說:“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你看,顔回的人生追求是什麼?每天一竹籠飯,一瓢冷水,住在破敗的小巷子裡,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清貧,顔回無所謂,安貧樂道得很,根本就不會改變他好學的樂趣。從追求生命的意義的角度看,顔回在做人生的加法,從世俗意義的成功的角度看,顔回在做減法。孔子表揚他,表明孔子也認同這樣的減法思維。

      佛家也有減法思維。有人說,佛法就是減法,我覺得有點道理。佛家談空,談因果,談修行,談戒定慧,談慈悲,談來談去,說的還是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以及如何減少冤業煩惱、消除禍患。佛家認為,斷執念、消業的減法完成之後,清淨無染的“自性本心”才會自然顯現。

      佛教和道教可能更多是直接的減法思維,儒家則是一種間接的減法思維,但是總的來說,都還是能夠看清楚人生最根本的方向和目标,我覺得這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說,追求成功和追求幸福本身不是不可以統一的,但是不能把它們等同起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們人生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你看貪腐官員忏悔錄,所有高官的忏悔錄無一例外,都會談到自己各種欲望的膨脹,最後都是說:“早知道,我就做個普普通通的人,也比現在好。”很多孩子出了問題後,父母也都在懊悔,早知如今何必當初?其實,大家真正想清楚的時候,都會豁然開朗。

      我曾經在中央電視台《開講啦》的節目裡講過一對學霸父母,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後來,他們想開了,孩子跟人相處得那麼好、那麼開心,你何必再去給他增添煩惱,他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你硬要逼着他去學習,其實沒有必要。做一個廚藝家,未嘗不是人生一個很好的選擇。人生也是這樣,每個人的路可能都不一樣,你要走别人的路,到最後你可能就走錯了路。

      有一位年紀輕輕就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在兒子10歲左右的時候,就帶着他背誦蘇轼的《赤壁賦》,目的是希望孩子長大了,能把人生的減法看清楚。蘇轼在《赤壁賦》裡面講,“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他說世界上所有東西“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這是中國哲學偉大的地方,提醒我們不要貪戀過多的東西,提醒我們從宇宙當中、從生活當中、從生命當中,體現有和無、多和少、富和貧。

      蘇轼的弟弟蘇轍給哥哥寫信,勸他不要那麼忙,笑言長壽的秘訣是清閑,得一日休閑如獲兩日壽辰。你看《菜根譚》也講,如果你終身忙碌不堪,縱有百歲亦為夭,你就是獲得百年的壽辰,也是夭折。

      《菜根譚》也直接談到人生的減法:“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認為人生如果不做減法,反而千方百計去做加法,那就等于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了。

      有人說,這樣的中國哲學太消極,我覺得這不是消極,這是一種生命精神,是一種生存智慧。

      北京大學朱良志教授研究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他選擇了生命結構、生命時間、生命基礎、生命符号四個問題,逐一剖析中國文化和哲學影響藝術生命精神的内在邏輯點。最終結論是,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一種生命哲學,以生命為宇宙間的最高真實。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種以生命為本體、為最高真實的精神。我們新教育這幾年一直在開發新生命課程,有人問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其他學校沒有的這門生命教育課程,最簡單的回答是:如果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生命意義?

      心得體會——

      生命的本質就是簡單,生命的意義就是追尋真實。生命的曆程實際就是一個删繁就簡、去僞存真的過程。我們最終的醒悟就是做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