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造反

...

當一個人的身份越來越模糊時,就意味着,這個世界已将他無情抛棄。

對于像朱元璋這樣浮浪者而言,除了用死亡或者流亡的方式來擺脫暴虐,壓榨剝削外,往往會采取一些絕非自己所願的對抗方式。

對抗方式是什麼呢?

集體造反,或做匪盜

造反的這群人仿佛就像無根浮萍,沒有地位,也失去了社會最起碼的尊重。他們是一群随着時勢浮沉遊蕩的人,為了達到眼前的目的不擇手段,是非黑白對他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

他們根本不需要掩飾什麼,在那些達官顯貴看來,他們的血液裡流淌着,難以抑制的反社會傾向。

而這種傾向,是随時可以引爆的易燃品。

(1347)年,行乞四年的朱重八回到皇覺寺,這時候的朱重八和四年前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心智各方面很成熟。

行乞四年,經曆太多,遇見各種各樣的人,視野開闊了,孤莊村在朱重八眼裡變小了。同時行乞四年,朱元璋飽嘗了人間的白眼與責罵。

他每天問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下一頓飯在哪裡?

朱重八有村過村,有寨穿寨,走過許多州縣,他先是到了合肥,到過固始,光州,息州,羅山和信陽。

經曆的苦難難以計算,不過,換個角度看,他的收獲卻大于苦難。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遭遇一些變故,或者一些人的背叛,換個角度,卻是好事!每個人與你相遇,一定是教會了你一些東西,讓你長記性。

經過四年乞讨生活,在朱元璋眼裡,天底下沒有什麼困難可以稱之為困難。不屈才是一個強者的通行證,世道越難,骨頭越要硬。


(1352)年,朱元璋又返回皇覺寺呆了兩年,當時的皇覺寺簡陋,僧人們素質低下,皇覺寺隻是朱重八一個藏身混飯吃的地方,不可能有多少佛經供朱重八所用。

朱元璋覺得,吃不上飯的時候,那些絮絮叨叨的禅言佛語,聽上去就像笑話。


(1351年)五月,白鹿莊開始爆發農民起義,領頭者是副通,羅文素,韓咬兒等人。短短的十個月,紅巾軍遍地遊走,一副未世狂亂的亂象在整個中華大地蔓延開來。

讓朱重八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定遠大戶郭子興也于當地舉兵,周邊數萬貧民聞風而動。郭子興聚衆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教的帶頭大哥。

一個多月後,他組建軍隊攻克濠州,自稱元帥。

像朱重八這樣走投無路的貧民為了能夠保住最後的生存底線,拼死拼活也要拼出一條血路來。

朱重八不再患得患失,他開始務實的面對生命中所有困頓,他深深懂得了自己無論置身于何處,都應當從腳下這塊土地尋找出路……

而經曆太多世間萬象,他體察到人性的弱點和人情的真僞,所有的這一切,成全了朱元璋性格深處的猜忌和殘忍的一面。

讓他也懂得了什麼縮脖子做烏龜,什麼時候狠狠出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