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皆聞惋惜聲

                   

2024年6月11日中午,同學給我轉發過來她朋友朋友圈的消息說馬建中去世了,問我是否是真的?我看到消息後是當頭一棒的感覺,愣在沙發上好一會兒才想起打電話确認,得到了小馬已于6月11日淩晨離世的消息,享年48歲。

忽聞悲歌 ,淚流不止,與小馬接觸不多,但他的笑始終很溫暖,不斷在我眼前晃動。

第二天早上六點,就接到馬穗生老師的電話,他說廣場舞大媽都哭了,都說他是累死的,大家朋友圈都在轉發悼念,真是一個親民的好文化館長呀,我是含着淚看完你去年寫他的文章的。

廣場舞大媽都哭了,為什麼?一群與世無争的閑人怎麼會為一個文化館長流下眼淚。大家的朋友圈又是為什麼紛紛轉發消息悼念?

6月13日我開車回山陰二醫院針灸的時候,趕去文化廣場,卻并未見到廣場舞大媽們。在二醫院針灸的時候,看到姐姐發來小馬的快手說,單位人說小馬5月9日還在更新視頻,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我打開不常用的快手,看他5月7日,5月9日在北京又更新了半年未更新的視頻,想是他已經知道自己醫治無效了,才把未完成的事業在病床上堅持完成,不知他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面對自己摯愛的事業,面對生命的即将逝去,他有很多放不下的東西,卻堅持把未竟的事業畫上個圓滿的句号!

可是生命未有圓滿,小馬那麼熱愛他的文化事業,卻英年早逝,留下一片悲聲唏噓不已。在快手上,大家在他的評論裡留下幾千條馬館長一路走好、帥孩子一路走好、多好的一個人愛,可惜、你永遠在我們心中等樸實真摯的話語,也有“洪濤山下悲聲起,桑幹河畔哀思湧”的詩句。翻開着一個個視頻,小馬活力四射,微笑暖人,上山下鄉送文化進景區,在寒風中,在烈日下,與農民,與大媽們在一起。把歡樂 ,把溫暖,把太平盛世的歌舞送去田間地頭,他的足迹遍布山陰的山山水水。他陪各種團隊表演比賽,又把足迹遍布在省市的賽場上。一年組織了的四五十場活動中,他都親力親為 ,組織、策劃、編導、主持,想想他有多累,這類活動我參加一次也會感到累,而他每場都在,一場接着一場, 勞心勞力 ,焉能不倒?

快手裡搜索馬建中怎麼了?一個又一個的悼念視頻推送給我,一張他的黑白照片配文:“”沉痛悼念馬建中 ,永垂不朽!”人們竟然給他用上了“永垂不朽”四個字。很久不見這個詞了 ,我想他們用得重了 ,随後百度了一下永垂不朽四個字的意思是指人物貢獻的光輝事迹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我明白了,這個詞他們沒有用錯, 他值得擁有!

鮮活的生命就此畫上句号,彩色的照片變成了黑白照,一盞心燈在手機屏幕上發着微弱的光,悲聲一片懷念馬建中同志,一路走好!

才子吳瓊,很久不給逝去的人寫挽聯,這次他破例為馬建中寫下一副挽聯:“音潤洪濤桑水,何處再覓铿锵調;技壓線上線下,滿城皆聞惋惜聲。”

滿城皆聞惋惜聲,一位平凡人的離世,演變成一場全民的追思 ,不僅在普通民衆的朋友圈、在快手的哀歎聲中,還在老幹部 ,老年大學學員,文藝團體的行動裡,更有退休的原人大主任賈忠權為他執筆請願。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馬上責成縣委宣傳部寫下吊唁詞以示慰問,宣傳部的吳瓊再次一夜未眠,懷着悲痛的心情寫下千字吊唁函:

山陰縣文化館:

6月11日,驚悉我縣文化館館長馬建忠同志突然離世,縣委宣傳部各級領導及全體人員俱感震驚與悲痛。我們因我縣宣傳文化戰線痛失一位英才,表示沉痛的悼念和深切的緬懷。

天不假年,人不遂願。馬建忠同志的英年早逝,不僅是其父母、妻子、孩子的巨大損失,更是我縣宣傳文化戰線無法彌補的遺憾。他的離世,使我縣文化戰線倒下了一根擎天柱,使我縣的文化事業失去了一位好标兵,更使我縣的群衆性文藝活動失去了一位領頭雁。

馬建忠同志從小就酷愛藝術,長大後參軍入伍,部隊濃郁的藝術氛圍更讓他如魚得水,勤奮和刻苦再加上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讓他在部隊的各類文娛活動中嶄露頭角并獨樹一幟。

部隊轉業後,他本來在山陰縣财政局擁有一份人人都羨慕的工作。然而,他因為熱愛,所以執着;因為喜歡,所以追求。他從來沒有忘記追求藝術的初心。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他無論是唱歌,還是朗誦,無論是演講,還是主持,都做到了驚豔四座,衆口皆碑。最後名副其實地成為山陰的“跨界歌王”。

2019年,為了自己深愛的文化事業,在組織的推薦和自己的心甘情願下,他毅然決然從縣财政局調入縣文化館,并出任館長。對于馬建忠本人來說,與其說是調動,毋甯說是回歸,回歸藝術,回歸熱愛。他如虎添翼地把個人的愛好和特長與文化活動的組織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升華到全民同樂的新境界。他自覺地擔當起振興本縣文化事業的新使命,着力宣傳家鄉,全力造福桑梓。他創新地把傳統文化活動和現代傳媒融為一體,兼容并蓄,标新立異。2023年元宵節,由他主持的一場元宵節直播牽動了全國各地的山陰遊子和外地看客,産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盡管他生前曾獲獎無數,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

他為人謙和,性情溫潤,德藝雙馨,所到之處皆為千人稱道,萬人尊崇。

他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當馬建忠同志信心百倍地準備再啟新征程,再創新業績時,天妒英才,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音潤洪濤桑水,何處再覓铿锵調;技壓線上線下,滿城皆聞惋惜聲。痛惜之情無以言表!執筆吊唁以寄追思!願全縣宣傳文化戰線的同志們以馬建忠同志為榜樣,将馬建忠同志未竟的事業大力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為打造靈秀古城,建設新韻山陰,為山陰的宣傳文化事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再次表達對馬建忠同志的哀悼之情,同時希望轉達對馬建忠同志家屬的深切慰問

九泉莫歎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馬建忠同志千古!

                  中共山陰縣委宣傳部

                  2024年6月14日

馬老師近八十高齡,老淚縱橫,拿起久不寫作的筆,再次執筆寫詩雲:

馬建忠人寰撒手,

淚崩廣場舞歌手。

他是抖音上快手,

他是抖音上好手,

他是縣文化旗手。

各界領導是高手,

以英靈資料入手,

把他事迹為抓手,

全縣人齊心拍手!

2024.6.12

全民悲痛之情溢于言表,短短幾天,花圈擺滿設在了東大灘的靈堂上。四十幾個廣場舞團隊送了四十幾個花圈、文藝界人士自發組織送去花圈、文藝愛好者送去花圈、文化館集體送去花圈……  ,白色的花海是人們寄予的哀思!

沉痛與感動久久不能平息,好奇也溢滿胸懷,昨晚,我給他的老搭檔文化館的郝福蘭同志打去電話 ,想知道他到底幹了些什麼具體工作, 能讓人民這麼愛戴與不舍?

接起電話的郝福蘭哽咽地說:“哎,我白支持配合他了,我可跟着好好幹呀,他就這麼走了,我的文化生涯也就終止了,我知道後哭了一天。”“你為什麼要哭呀?”我依舊懷着驚奇的心态問。“我覺得可惜,心疼他,走得太突然了,2023年的新年晚會,他已經病了,還囑咐我認真組織晚會。晚會開始的時候,他帶着病重的身體還來了看完演出,沒想到半年不到,人家沒了。他這病啊,還是源于2022年元宵節的那場直播。那場直播是火爆了,也給他落下了病根。那天晚上元宵節文藝彙演結束以後,我都凍僵了,人們讓下去扭 ,我的腿都打不了彎兒了,我倆都被凍得咳嗽不止,而馬館長還又去了北頭起的奶奶廟直播了那裡的扭秧歌 ,回去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一點多了,這樣的活動他一直持續到二月二,寒冷的冬天,深更半夜,他被凍得咳嗽不斷。我後來去了南方旅遊,把咳嗽好了,而他一直沒好,一天比一天重 ,身體迅速消瘦,由肺轉移腦瘤,别說唱歌了 ,說話都上氣不接下氣,2003年的新年晚會結束後 ,他有氣無力地說,謝謝郝姐幫我做得這麼好!”

這些年,我本來快退休的年紀 ,為了支持馬館長的工作,陪他一起上山下鄉,活動一場接一場,廣場舞排練,晚會策劃,豐收節晚會主持  文化彙演 ,拉惠民條幅,帶隊伍出去參加比賽,下鄉,去舊廣武宣傳非遺,老年大學表演,他夜以繼日地構思 ,策劃,導演, 主持,包括拉條幅都是他親自上場,誰做他也不放心,生怕那場晚會辦不好,一年活動四五十場,一場接一場 ,他吃不上飯,睡不好覺,生病也不休息,輸完液繼續趕赴現場,把自己累倒了。他是真的因為熱愛事業,活動資金沒到位他就常常自掏腰包辦活動, 因為親民,因為堅守,才英年早逝的。

山河同悲,斯人已逝,牽動萬民,轟動小城,一位文化館長,因為他的敬業、 愛崗、親民,上任短短五年,山陰縣的文化事業搞得風生水起,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獻給了無限熱愛的事業中去。

明天 ,6月17日 ,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感受光明的最後一天。他将永遠離開溫暖的陽光,離開喜歡他的人們,離開他熱愛的事業,留下精神 ,留下懷念!

一位陌生人在快手留言:黨的好幹部,山陰的好兒子,市民的貼心人,他的一生是真誠樸實的一生,是仁者愛人的一生,是謙己恭人的一生 ,是追求執着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是甘當綠葉的一生,是熱心公益的一生。

一位網友留言:他年輕有為 ,以勤勞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山陰靈秀古城的宣傳事業傾盡全力,用自己的才華和熱情激發了無數人的文藝夢想,用自己的汗水澆灌了山陰縣的文藝之花!

一位朋友評價:在群衆的心中,他是一位備受尊敬和贊譽的好人,他的真誠善良和無私奉獻赢得了大家一緻好評和深深懷念。建中同志的一生,往大了說,是為黨和人民的宣傳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是為山陰文化繁榮宣傳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的離去是山陰文藝界的重大損失,但他的精神和貢獻将永遠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激勵着同齡和後人不斷前進,為靈秀古城的發展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他作為政協委員在政協會議上是這樣說的: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感到非常榮幸,在這次大會上我們要積極地獻言獻策,履職盡責,做推動山陰高質量發展的有心人、用心人、盡心人,為打造“靈秀古城”,建設“新韻山陰”,貢獻出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他這樣做了 ,不負領導的培養與支持,不負人民的期望,滿城皆聞惋惜聲就是對他最好的禮贊!

附馬建中同志生平主要事迹;

馬建中,男,1976年2月出生,山陰縣北周莊鎮安岸莊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在山陰縣國土資源局、山陰縣财政局工作,2018年至今,任山陰縣文化館館長,第十屆山陰縣政協委員。2024年農曆五月初七,馬建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辭世,享年49歲。馬建中同志生前長期從事群衆文化工作,承載着繁榮群衆精神文化生活的神聖使命,不忘傳播傳承文化的初心,一心撲在工作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鑄魂,開啟了山陰基層文化工作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高舉旗幟、凝聚民心,弘揚先進文化思想。多年來,馬建中始終站在弘揚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文化正能量的最前沿,聚焦鄉風文明主線,充分發揮縣文化館職能作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文化改革發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鄉村,組織開展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深受群衆的歡迎。組織開展了“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迎七一廣場舞展演;“學習二十大精神”文藝展演;“迎國慶升國旗”群衆文藝表演;“禮贊二十大、清風潤山陰”清廉山陰創建剪紙展覽等系列活動,将黨的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精神及時傳送到鄉間地頭,讓群衆聽得懂、看得明,贊口不絕,精彩紛呈。

二是紮根基層、服務群衆,引領群藝發展方向。馬建中同志紮根基層,心系群衆,懷着對文化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群衆的深厚感情,以打造山陰地方特色文化為己任,經常活躍在鄉間,郎朗的主持聲響徹山陰大地,匆忙的腳步踏遍山陰每一寸熱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傳播傳承文化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不論是組織開展群衆性文化娛樂活動,還是送文化下鄉;不論是審核演出節目、排練自編自演的節目,還是台前幕後、輔導演員演出,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往往是台上主持節目,台下審核節目内容、組織演員排練、安排節目演出、現場組織指揮等,都事必躬親,絕不放過每一個環節,絕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堅持做到精品、精細、精緻,努力達到完美的效果。由他主持、主導的群衆性文藝活動熱熱鬧鬧、精益求精、好戲連台,赢得群衆的陣陣掌聲、聲聲贊歎,迎來群衆的歡聲笑語。近年來,先後組織開展的大型活動有“感恩母親感恩黨”千人群衆紅色文藝彙演;“五一”假期慶祝建黨百年華誕送文化進景區活動;“迎國慶”期間廣場舞大賽活動,走進紫源廣場、舊廣武城、桑幹河濕地公園文藝演出;“情暖吳馬營”唱贊歌、頌黨恩活動;“新韻山陰幸福年”春節、元宵節系列活動;元宵節“百花迎春”系列街頭群衆文藝表演;“走進春天”朗誦會;“璀璨梨園”戲曲演唱會;“禮贊二十大”民歌彙;“桑幹河畔春意濃”文藝晚會;“舞動春天”廣場舞蹈展演;“奮鬥的青春”五四朗誦會;“錦繡梨園”戲迷票友演唱會;世界讀書日宣傳活動;“5.19”中國旅遊日宣傳活動;“感恩母親愛在太行”母親節活動;“開放融合創新”文化館宣傳周系列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2周年文藝彙演;“桑幹情”歌手大賽;“洪濤韻”朗讀大賽;“清風頌”清廉作品誦讀音樂會;山陰縣首屆音樂節等,有效地推進了全縣群衆文化工作蓬勃發展。三是繁榮文化、培育新人,譜寫文化傳承新曲。馬建中同志始終不忘培育文化新人,一方面引進省市專家強化全縣文化帶頭人的學習培訓,一方面送出去文化新人學習鍛煉提高。他始終堅持親自傳授技藝、親手現場教育,言傳身教,引領示範,全力當好文化的傳承人。2023年,開展了合唱輔導培訓15場次,受訓學員280名;開展戲曲知識講座3期,受訓學員50名,推選全縣文藝骨幹參加了全省農民工歌手大賽、全省戲曲票友大賽等。在此基礎上,馬建中同志始終樹立精品意識,注重文藝創作,在繁榮地方文化上下足功夫,苦煉文章,力求多出力作、多出精品。2021年,在馬建中的帶領下,縣文化館團隊創作了舞蹈《黃河頌》、《五星紅旗》、《再唱山歌給黨聽》,以及情景劇《五星紅旗飄起來》等作品。2022年,突出創建“清廉文旅”“清廉機關”創建,馬建中同志帶領縣文化館一班人,精心創作了以傳播廉政文化為主題的小品《為了孫孫》以及方言快闆《誇山陰》、《廉政文化進萬家》、二人台小戲《山陰清廉風氣正》等作品;挖掘長城文化、邊塞軍事文化,組織創作了情景劇《廣武漢韻》;突出民間文化傳承,組織縣文化館創作了廣場舞《梅花賦》、歌舞《黃花梁 》、《苦豆豆謠》《山陰朋友圈》等,極大地繁榮了城鄉群衆文化生活。多年來,縣文化館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應運而生,引領着全縣文藝工作的繁榮發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馬建中同志先後榮獲朔州市“維護核心、見諸行動”演講比賽優秀獎、朔州市紅色講解員大賽銀獎、朔州市優秀主持人、全市播音主持大賽金獎、首屆感動山陰十大人物、山西省文旅廳優秀作品個人獎,山陰縣委縣政府先進個人、全市文旅系統先進個人、全市優秀文化館長等榮譽稱号。馬建中同志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堅守初心、傳播文化”的不變信念和“清正廉潔、一生奉獻”的恪守準則将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将以另一種方式仍然關心關注文化事業發展,激勵廣大文化工作者奮力譜寫文化傳播新篇章,全力開創基層文化事業新局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