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報銷看溝通

【鄭重聲明: 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上個月,我和一家縣公司的幾位同事一起參加一場演出活動。節目的主創人員是縣公司同事,領隊和後勤保障等是我這邊負責。節目被選中确定參加後,我們就開始認真籌備,相關費用也說好由我這邊市公司報銷。

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節目演出效果杠杠滴,但回來報銷時卻開始讓人煩惱了。

首先,在報銷審核時,被提出相關費用得在所在公司報銷,即縣公司人員費用在縣公司報銷,市公司人員費用在市公司報銷。這樣導緻:一是縣公司主創人員覺得表演前後口徑不一樣,會心寒。後來經溝通,此次縣公司成本費用不給予考核,才勉強接受,但已有疙瘩。二是縣公司報銷需要增加工作量,原本他們是全身心投入演出,我這邊負責支撐保障,如今就變成他們兩邊事情都要做,也會有厭煩情緒。

其次,在如何報銷時,也有一些标準要求。記得我交待同事A具體對接支撐。然而,一個月了,這項工作仍然沒有眉目。同事A告訴我:“我已經把兩種方法都告訴他們了,具體要哪種他們再定。但我今天問他們經辦時,經辦卻說沒人告訴他怎麼做。”相反的是,在我聯系這家縣公司負責人時,她卻告訴我:“同事A說的方法不實用,我們已經按實際在走報銷流程了。”兩個人的話,大相徑庭。

最後,縣公司還告訴我,她忙得不可開交,還在一線跑,有個環節材料希望我幫忙下。我答應了。

無獨有偶,今天有一位縣公司同事問我:“今年的學習材料還未收到,聽說以往都是市公司有來的時候順便帶下來,如果這周有來,可否請工作人員順道帶過來?”這件事也是同事A經辦,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我都群裡通知過了,讓他們有來市公司開會的時候,過來辦公室領下。”

孰對孰錯,先不較真。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真出了問題,各打五十大闆。但是如何避免呢?還是要提高溝通的有效性。一是反複确認,單向的通知、聽說,不算溝通,哪怕是同一句話,說的人與聽的人,理解也會不盡相同。二是文字傳遞,可以盡量地減少誤解、歧義。三是結果導向,不管如何溝通,重點是促成目标任務達成,特别是還沒有出結果的時候,要持續跟進,反複溝通。如果雙方都想着自己沒錯,明哲保身,那麼最後延誤的隻能是工作。

因此,我們在觀察同事時,不能僅僅看他少犯錯、不犯錯,更重要的是在系列工作中,他是取到積極、協調、推動作用,還是沒作用或反作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