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陽明心學
王守仁,亦稱陽明先生,官至兵部尚書,左都禦史。
他作為軍事家、政治家,以最少的兵力,最短的時間,平定地方叛亂、平定甯王叛亂,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
作為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哲學家,開創儒學新天地,成為“心學”宗師,立功、立言、立德。
王陽明在從官從政的時候,一直堅持從事教育活動。
在平定地方叛亂以後,興辦學校,教民衆識字,并學習國家法規。
開創龍岡書院,授業布道,形成姚江學派。
後又興辦社學,修建濂溪學院、陽明學院。
後于白鹿洞書院講學授業,在浙江設立會稽山書院,興學講學23年。
王陽明的思想,稱為王學、陽明學,是明朝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遠播東瀛、朝鮮、東南亞。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傳習錄》、《大學問》以及與友人書信。
王陽明以内心修養為教育基礎理論,認為萬事萬物都靠心的認知而存在,存心、盡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
學問之道,便是求心之道。
王陽明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有良知,主張讀書必須與自己的心結合起來。
凡有助于“求其心”的都可以作為教育内容,比如讀經、習禮、寫字、騎射。
他認為,誦讀,可使人精神宣暢,心平氣和;習禮,可使人儀态端莊,德性堅定;讀書,可使人義禮融洽,聰明日開;寫字、騎射,可以陶冶本心,使妄、浮、餒、堕、傲,五心不存,達到“緻良知”的目的。
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并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養了大批的聖賢及人才,對當世及後世,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我認為,當今教育,也要以德育為先,以人為本,以心為本。
再好的智慧,心若長偏了,隻會給社會帶來危害;心的位置,若不擺正,以後的教育問題,百病叢生。
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教育必須從心出發。
首先,從學習動力的角度來說。
一個孩子,但凡從内心想學,便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拜倫說,哪怕把我每天綁在廣場上鞭打一頓,隻要能讓我學習,我都心滿意足。
錢偉長理科零分,但就想為國家造飛機大炮,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面貌。
信念一出,拼命努力。不僅理科滿分,還實現了理想,還成為了一代學家。
隻要發自内心的想要,才會真正産生行動力。
隻要内心的渴求足夠大,也足以爆發一座小宇宙。
其次,從學習的态度來說。
強壓的牛頭不喝水,拽着跑的運動員跑不出冠軍。
古有胤囊映雪,懸梁刺股;今有争分奪秒,隻争朝夕。
想學的孩子,哪怕借着路燈他都要學;不想學的孩子,給他再好的環境,他也學不進去,關鍵還在于自己内心的覺醒與認知。
其三,有助于培養正确的人生觀,塑造孩子的性格。
萬事萬物源于心,都在于自己的認知。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心對了,這個世界就對了;心正了,這個世界也就正了。
破山中賊容易,破心中賊難。
不怕萬人阻擋,隻怕自己投降。
向内尋求,每天都有新進步;隻找外因,十年如一老樣子。
内部打破是生命,外部打破是食物。
心不動,則不痛;心一動,便是劫。
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隻要心定,竹杖芒鞋,也輕勝馬,萬水千山,也隻等閑。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四,有助于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智慧不難培養,難培養的是自己的内心,自我的認知。
知識不難尋求,難以尋求的,是情緒的穩定,精神的豐盈。
在這個物質不缺的年代,最匮乏,最貧瘠的,往往是人的靈魂。
心中有愛,處處溫暖;心中有燈,處處光明。
心中有景,何處不是繁花似錦?心中豁達,何處不是海闊天空?
内心的堅韌平和,才是一生要學的必修課。
所有人都看你飛得高不高,卻沒有人問你飛得累不累。
所有人都在看我們擁有了什麼,卻未曾問我們需要什麼。
沒有人能陪我們一輩子,也沒有人能分分鐘安撫着我們,隻有自己的心足夠強大,才能安然度過這一生風雨。
沒有遮雨的屋檐,我們可以自己打傘;前面沒有光,我們自己就是光。
心中有了信念,自己就是小太陽,溫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挫折打不倒,風雨淋不垮。
大海上航行,沒有不帶傷的船;漫漫人生路,總會錯幾步。
強大的内心,堅韌的性格,才是最好的掌舵手。
人最難解決的就是自己的心魔,心寬了,世界都寬了;心亮了,整個世界都亮了。
心裡開心了,再苦都是甜。
披星戴月,也好,披荊斬棘也好,都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内心渴求了,做什麼都是動力。
見山開路,遇河搭橋。沒有走不出的路,沒有越不過的關。
唯有解決了心,萬事順遂。
詩書禮樂也好,琴棋書畫也罷,隻要心裡渴求想學,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心路通了,思路也就通了。
思路通了,世界都通了。
讓你解決了心,你會發現: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你隻有輕松,隻有目标,隻有好心情。
星辰大海,是我的能量;山和野花,都為我鼓掌;詩和遠方,是召喚我的方向;而我,永遠是堅韌不拔的正能量。
- 上一篇 等到40歲或者50歲,一無所有
- 下一篇 新時期商業變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