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宋詞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望海潮·東南形勝
柳永(宋)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玑,戶盈羅绮,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将好景,歸去鳳池誇。
注釋:
柳永(約987——約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羁,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詞風婉約,作品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
望海潮:詞牌名。
三吳:即吳興、吳郡、會稽三郡,在這裡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區。
錢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時候的吳國的一個郡。
參差:近似,高低不齊貌。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種不圓的珠子,這裡指貴重物品。
重湖:以白堤為界,西湖分為裡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三秋: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隻言期一載,誰謂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樂器。
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軍之旌,竿上以象牙飾之,故雲牙旗。這裡指高官孫何。
鳳池:全稱鳳凰池,原指皇宮禁苑中的池沼。此處指朝廷。
賞析:
寫作背景:
據宋 楊湜《古今詞話》:“柳耆卿與孫相何為布衣交。孫知杭州,門禁甚來,耆卿欲見之不得,作《望海潮》詞,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見孫相,恨無門路。若因府會,願借朱唇歌于孫相公之前。若問誰為此詞,但說柳七。’中秋府會,楚楚宛轉歌之,孫即日迎耆卿預坐。”從這個故事來看,此詞為詞人早期作品,是一首幹谒詞,希望能借此得以引薦。
上片: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詞人開篇即站在一高處,以鳥瞰的視角,将杭州的全貌展現出來。首兩句分别從地理位置的重要,曆史的悠久,即時間與空間上點明了杭州自古繁華。緊接着具體寫繁華的景象,楊柳堆煙,橋梁飾以美麗的圖案。家家戶戶挂着擋風的簾子,翠玉做的帳幕。大緻有十萬人家。詞人分别從美麗的自然環境,居室的雅緻,以及住戶的衆多幾方面,體現出杭州的繁華。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玑,戶盈羅绮,競豪奢。”此幾句承前所述,繼續描寫杭州的美麗、富庶。“雲樹”指樹木的高大,“怒濤”指錢塘江的波濤洶湧澎湃。一“繞”字、一“卷”字,樹木瞬間靈動起來,波濤也極有氣勢,浪花似霜雪,錢塘江面一望無際。詞人在此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錢塘江的美景,以及潮起時的壯觀景象。以“天塹無涯”來形容錢塘江,體現了錢塘江的壯美。緊接着寫街市的熱鬧,市場上羅列着琳琅滿目的珠寶,商鋪裡充盈着绫羅綢緞,競相比着奢華。從自然景觀到街市繁華,一個美麗而富足的杭州已在眼前。
下片: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下片從上片的宏闊遠景中跳出,轉寫西湖的秀麗,以及人們和美甯靜的生活場景。西湖的裡湖及外湖,與重重疊疊的山嶺交相輝映,清秀美麗。這裡有三秋的桂花飄香,十裡的荷花盛放。天晴時人們歡快地吹奏着羌笛,夜晚唱着歌劃船采菱,釣魚的老翁、采蓮的姑娘,他們的笑容在湖水中蕩漾。詞人選取了杭州最具特色的風物,西湖、桂子、荷花。突出了杭州的美,猶如作畫,先大筆勾勒,再細細點染。“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為互文,笛音、菱歌,無論白天、夜晚都能聽到,“嬉嬉”一疊音詞為面部表情特寫,突出體現了人們内心的快樂,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詞人充分調動起視覺、嗅覺、聽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将好景,歸去鳳池誇。”千名騎兵簇擁着巡遊的長官。帶着醉意聽着箫鼓管弦,在這雲蒸霞蔚的美景中吟詩作詞,隻待回京升遷時,将這份美好向朝廷誇耀。此處的“高牙”指高官孫何,詞人借此歌頌了他的政績,并寄予美好的祝福,結句同時有總結全篇的作用。
此詞上片寫杭州全景,下片着重寫西湖之美,善用數詞體現出杭州的恢宏氣象,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裡荷花”、“千騎擁高牙”。虛實交替,點面交互,音韻和諧,實為傳世佳作。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評:
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雲“東南形勝”雲雲。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時謝處厚詩雲:“誰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裡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裡愁!”餘謂此詞雖牽動長江之愁,然卒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豔桂香,妝點湖山之清麗,使士夫流連于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耳!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