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古村記遊

原創作品,文責自負。

      福州閩侯縣甘蔗街道昙石村,上世紀考古發現,其昙石山遺址為先秦閩越族發源地,福州古文化的搖籃。前些日子去雪峰寺時,小巴經過昙石村,過一座橋時,發現遠處溪流上一座風雨廊橋很有特色,後來才知道,它就是昙石村民俗文化園的廊橋,和另一座卧虹橋,成了昙石村的打卡勝地。

      上午乘38路公交,約一小時,在昙石下車。然後向景區前行,走上二三百米,到了一處有許多古厝建築的地方。問了環衛工人,說是曆史文化街區。

      入内參觀,許多屋子門房貼有銘牌,寫着房屋信息,從何處遷移,房齡多大等。原來這些古厝是昙石山附近的民居,為了方便集中保護,從各個鄉村整體遷移過來,打造了一個曆史文化街區,似乎也是許多地方保護古建築的常用方法之一。街區内有一條小溪,壘石為岸,綠樹水榭,魚遊溪中,頗為疏朗雅緻。

      從街區仿古石牌坊下面出來,過馬路右拐直行,約二百多步便是上次看見廊橋的地方。循溪左拐,前行百多步,左側土崗上為廟宇祠堂,祠堂特别氣派、恢宏肅穆,為黃姓祠堂家廟。右側為風雨廊橋,造型古樸典雅,據當地人說是仿古建築。從這廊橋材料上來看,應該有從别處折遷老橋收集的木料,年代滄桑感是新木材沒法表現的。

      上了廊橋,有八九位退休老人在橋上拍照留影。六七位穿紅戴綠的女士,擺着各種造型,兩位男士不辭辛苦地前後拍照,聽口音,應該是福州周圍的。

      我也沒閑心看她們表演,隻是尋個空位子坐一會,看看溪水,看看遠山。在廊橋可以瞧見,民俗園的土阜上聳立一樓,雄偉壯觀,想必就是“登高攬勝”樓,為園中一景。

      從廊橋下來,入民俗園,沿溪岸步行道前行,至攬勝樓,升至二樓,眺望遠方,峰巒逶迤,碧水如帶,綠樹成林,屋舍俨然。屏山的鎮海樓登高望遠,以氣象萬千而擅名,昙石的攬勝樓倚欄瞻眺,則以秀雅清茂而飲譽。

      園中另有王廟、戲樓、書院可供一覽。尤其是昙石書院,兩面牆上全是曆代進士的名字,密密麻麻,蔚為大觀。記錄了從唐代到清末,閩侯地區中進士的2565名學子,其中狀元10名、榜眼9名,探花4名。

      那溪水到書院這裡,一下子變得湍急了,濺雪飛珠,琴筝逸響。耳聞清音,眼望着那書院一堵白牆,疏朗植物,灰瓦翹檐之上,白雲藍天,心想,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文思定當大進,下筆自然如有神助,考個進士、中個舉人,還是大有希望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