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永遠都有同樣比例的輸家和赢家
想起老家菜市場的規律。二十年前賣豬肉的王叔總抱怨:"整條街每天就賣得掉十頭豬,張家鋪子多砍兩刀,我案闆上的肉就得招蒼蠅。"去年回去發現,新開的精品肉鋪用冷鍊車配送,王叔的兒子在抖音教人挑排骨——那條街現在每天能賣三十頭豬,但仍有五家肉攤倒閉。
做服裝批發的陳姐說得更直白:"商場如魚市,總有人搶到活水區的鲈魚,也有人困在死水坑裡翻肚皮。"她經曆過外貿黃金時代,也見過直播帶貨洗牌,如今專給中年微胖群體做定制旗袍。當年和她對門打價格戰的老對手,現在成了她供應鍊上的釘珠加工廠。
感情裡的生态鍊更殘酷。朋友在高端婚戀所工作,她說每月撮合成功的12對情侶裡,必定有8個是被前任傷透的"情感難民"。咖啡店長年蹲着個穿高定的女人,專等開保時捷的離異男士——後來才知道她開卡宴的丈夫,正坐在兩條街外的律師事務所協議離婚。
但比例守恒的真正秘密,藏在菜市場王叔兒子的直播間裡。他不再和隔壁攤搶"最便宜五花肉"的名頭,轉而教北上廣的年輕人做糖醋排骨。那些抱怨"客戶都被大公司搶光"的銷售,正被會做企業微信裂變的新人取代。輸赢從來不是固定席位,而是流動的攤位。
見過最震撼的破局者是個負債百萬的老闆。他在法院拍賣會上專拍破産企業的設備,轉頭租給剛起步的小廠主:"這些機器上附着的黴運,在新手眼裡全是希望。"果然有租客靠這些"二手幸運"做到了上市。
與其盯着金字塔尖的位置焦慮,不如看清自己在哪個遊戲場。教鋼琴的老師發現家長舍不得買課時,轉而去老年大學教《梁祝》獲得追捧;被電商沖擊的實體書店,靠"書架上放讀者遺落的車票"成了網紅打卡點。
真正的赢家早就悟了:世界從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無數個平行賽道。當你覺得前路全是赢家擋道時,或許該把競争模式從"搶蛋糕"切換成"造面粉"。畢竟,能打破比例魔咒的,永遠是那些把舊賽道跑出新轍印的人。
- 上一篇 《當我辭職的事被父親知道以後》
- 下一篇 觀展記錄(希臘 美的多元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