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産的背後》(2)

文/端木家達

(二)姐弟情深

      20世紀30年代,李婉清出生在陽港市郊區的一個教師家庭,她姊妹共有六人,李婉清排老二,李建民是老六,兩人相差整整12歲。李建民是家裡的唯一個男孩,在衆姊妹中,李建民與李婉清關系最要好,李婉清一直是弟弟心目中學習榜樣。

      李婉清小時候特别機靈聰明,記憶力非常好,讀書又用功。在班上,她的學習成績常常名列前茅,學校老師們都很喜歡她。初中畢業以後,李婉清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陽港市師範學校。那時的陽港師範學校畢業生是面向全國分配。

      師範學校畢業後,那時她意氣風發,懷揣着建設偉大祖國的理想,辭别了富饒而美麗的江南水鄉,義無反顧奔赴塞外的迎春市。迎春市位于遙遠的邊陲地區,那裡蘊藏着豐富貴金屬礦産資源。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們來到這裡開采礦産。

      礦工們帶來了家屬,紛紛在這裡安家落戶,為解決生活在礦區的孩子們上學難問題,當地政府在礦區設立了小學。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那時候普遍缺老師。李婉清分配到礦區小學,當上了一名小學老師。

          李婉清所在的銀嶺小學,條件非常艱苦。在職工的生活區蓋上四五間房子,教室的前面做一塊小操場。操場的兩頭樹起籃球架,這塊小場地既是同學們做廣播操的場地,又是礦區的工人們打籃球的場地。整個小學五個教室,三四個教師,就這樣小學辦起來了。

          科班出身的李婉清很快成為銀嶺小學的骨幹老師,她除了教語文、數學之外,還要教音樂。小學校長,打心眼裡喜歡這位來自江南水鄉貌美的年青教師。校長是迎春市本地人,一方面他想培養李婉清接班,另一方面想把她介紹給自己在礦上的侄兒當媳婦。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李婉清獨自一個人生活在塞外的礦區。這裡十分艱苦,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她把每月工資、剩餘的糧票布票寄回老家,供衆姐妹們上學讀書。他常常寫信給李建明,鼓勵他好好讀書,寄錢給他買鋼筆、書籍。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李婉清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追求他的小夥子,紛紛到學校來向他獻殷勤,和李婉清始終不肯開口,一律給劇組拒絕了,為什麼呢?因為,她有個夢想,調回老家去當老師。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