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解憂文具店》的感受和初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經常看到親子教育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困惑,便心生感悟:孩子出生後就像一張大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着孩子,種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

多半家長的做飯則是:一旦孩子長大長成了一棵歪脖樹,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又去責罵孩子,可什麼時候在自身找過原因呢?


記得有一次乘坐長途客車,鄰座位是一個三口之家,兒子大約三歲左右,一路上都在玩手機,車到中途的時候,手機沒電了,孩子要媽媽的手機,媽媽不給,孩子就開始哭鬧不已。媽媽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爸爸剛開始哄孩子,不見效,就開始吓唬,絲毫沒有效果,然後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哭鬧得更兇了。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手機沒有電不能再玩了,小孩子對着屏幕時間久了對眼睛不好,然後和孩子互動,做個手動遊戲,或者外出之前給孩子帶一本繪本,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許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驕縱孩子,我遇到的一個奶奶真的讓我刮目相看。有一次參加婚宴,同桌有一位帶着孫子的奶奶,小孫子兩歲的樣子,婚禮進行的時候,奶奶一直給寶寶小聲互動,寶寶十分安靜。

飯菜上桌,奶奶從雙肩包裡取出了兒童餐具和水杯,用自己的筷子給寶寶夾了寶寶能吃的菜,葷素搭配,一邊吃飯一邊小聲問寶寶“:好吃不?”得到肯定後,奶奶會心地笑了,全程寶寶都十分安靜,不吵不鬧,當别人誇他懂事的時候,寶寶還害羞地笑笑。

當時我就想,這個奶奶隔代把孫子帶這麼好,兒子也差不到哪裡去!

基于對親子成長教育的興趣,我曾寫下了《成長路上不孤單》,主要記錄了女兒成長道路上的困惑和踩過的坑,修改之後有40個章節,大概8萬字。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寫起來還算得心應手。

可是親子教育的困惑不單單是我們家遇到的困惑,千萬個家庭有不同的困惑,于是我又想寫一寫這方面的内容,于是《解憂文具店》開篇了,意在用書信的形式回複求助人的困惑。

主人公方諾老師退休後開一家創意文具店,小朋友們把自己的困惑用書信的形式放在特制的袋子裡,第二天在另一個袋子裡收到回信。初見成效,方諾老師又在網絡上開通專欄,給來訪者解憂排難。

場景安排好後,主人公也閃亮登場,整個故事情節以主人公玉峰的成長經曆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主線,以家長的困惑和孩子的困惑為兩條副線,相輔相成,交差前進。

故事的主人公玉峰出生在90年代一個相對重男輕女的家庭,母憑子貴,又是長子長孫,備受家族的喜愛。

父母以玉峰為要挾,從玉峰的爺爺奶奶那裡撈取資本,并給他灌輸一些不健康的理念,固化他的思想。玉峰的父母不但自私懶惰,控制欲還比較強,骨子裡的小農意識,養成了攀比的習慣,導緻玉峰的成長之路波折不斷,格局和認知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高考玉峰被迫報考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又不想當老師,曲線從政,因為格局的限制郁郁不得志,父母經濟上的盤剝,戀人被迫分手,導緻玉峰精神上受到刺激,本來回家休病假想有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料想不到的是父親突發腦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母親本來就是借助婚姻改變命運的,當幻想破滅後,對父親的報複就是不願意照顧,甚至折磨父親……

這讓玉峰更加恐懼婚姻,在感情羁絆的漩渦裡不能自拔,無法勝任工作,徹底躺平了。


往下怎麼寫?讓他繼續躺平,自生自滅?帶着疑問我請教了@快樂人生老陳老師,他給出了中肯的建議:讓他自強自立起來,要不然解憂文具店失去了解憂的意義。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從@快樂人生老陳老師的指導,繼續推進故事情節。


叔叔姑姑們盡管十分關心玉峰,但畢竟有代溝關心不到點子上。在外地工作回來休假的堂妹每天都會過去看望玉峰,有的時候還邀請上表姐帶着幾個月的寶寶看望他,畢竟年輕人容易溝通,效果還不錯。

在家躺平一年多的玉峰,在爺爺奶奶的合墳立碑的儀式上,第一次走出家門和親人們開始溝通了。這是個好的契機,堂妹又在工作地咨詢專家,給玉峰購買藥物治療,又引導玉峰加入了一個@抑郁症微信群。

在和群友的交流中,一個叫@魔鬼的天使的女孩子和他共同語言比較多,互相了解後,玉峰利用工作積累的文字經驗,給做微商的@魔鬼的天使寫商單,久而久之,兩個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藥物的治療、親人的陪伴、愛情的滋潤,玉峰慢慢走出了心靈的羁絆,決定走出家門,尋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卻遭到了母親的反對——以經濟封鎖為前提!

在親人們的幫助和努力下,玉峰拿到了奶奶過世後留給他的婚嫁金,還有父親的喪葬費,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 ,并勸慰母親回到老家養老,畢竟親人們都在那邊,而且離玉峰的創業地也比較近,這樣玉峰既擺脫了母親的控制,母親也回歸了正常生活,皆大歡喜,結局還算完滿。


寫完《解憂文具店》最後一個章節,我沒有像以往一樣完成一部作品如釋負重的感覺,反而心裡沉甸甸的。

親子成長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同時也是個寬泛的領域,我能寫出來的困惑隻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困惑留給我們去分享,去解決。

任重道遠,砥砺前行,在這個領域裡還有更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溝通,修整一段時間,沉澱心智,會有更多有關親子教育的文字面世。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