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的書

朋友送了本書,是他自己寫的,用毛筆簽了名字,古線裝訂,發來看時,都是繁體字,豎排版,就是要從右到左看。

我記得原來有位朋友說過,古人是很有智慧的,書寫方式都是從右起筆往左邊寫,豎版,這樣寫是有利于大腦記憶的,這一點我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具體什麼時候改為橫版的,中間空兩個格,這個也不清楚。不過很多文學愛好者喜歡繁體字,喜歡做詩作詞,讀讀文言文,特别是平常有愛好書法,用毛筆書寫的時候,那繁體字寫出來更有韻味。

我也喜歡文言文,以前也讀過繁體字,所以雖然沒有認真學習過繁體字,但是看到文章中出現的繁體字能認出個90%以上,當然如果讓我寫下來,就做不到了,有的繁體字太複雜了,猜意思是沒問題,書寫就有點模糊。就這個識别率,同事也覺得很牛了,因為他們大部分繁體字都不認識。

看到辦公室有個名人寫的兩個字“和氣”,已經裝裱好了,我準備搬家後把這個安裝到新辦公室的牆上,這幾天這兩個字中“氣”就是個繁體字。我看着氣裡有個米字,現在想古代人為什麼會這樣寫這個字?于是搜索了一下原因,基本的解釋是人們學會生火後,發現熬米飯的時候會有蒸氣冒出來,所以氣就和米有所關聯了。這樣看每個字都是有生活中的現象演變出來的,很容易理解。繁體字不是因為它複雜,是因為它反映了當時造這個字的具體場景。經過解釋,讓人很容易從字面上就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字要這樣寫。而現在的簡體字,因為太簡化了,已經失去了造字的本意,所以就是解釋了它的意思也很難理解。

我問朋友這本書都寫的什麼内容?朋友說就是一些心得,有的時候是一句話,有的時候是一首詩,有的時候就是一首詞,隻要覺得有所感悟,就把它記錄下來,時間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然後把它裝訂成冊,冊子積累多了,當自己老去的時候,可以為孩子留下翻看當時父親的心得,這也是一種傳承。

我讀了一段自序,覺得很有韻味。

喜,怒,哀,樂。

是遭遇,是命運,是體驗,人這輩子,總會有那麼一會兒特别快樂,有那麼一會兒特别哀傷,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拘謹,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放蕩,有那麼一會兒特别現實,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滿理,想,有那麼一會兒特别空閑,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急忙,有那麼一會兒特别醜陋,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漂亮,有那麼一會兒特别無助,有那麼一會兒特别堅強,有那麼一會兒特别安穩,有那麼一會兒特别流浪,有那麼一會兒特别積極,有那麼一會兒特别頹喪……

從自序中就可以看到朋友做事比較灑脫,随性而為,寫文章又很有韻味。

我也喜歡寫作,也在整理文字,通過看他的書籍發現自己需要将心得整理的更簡潔一些。就像古人說話很簡潔,一個字能代表很多意思,而我們要用很多句話才能表明一個意思,這一點真應該向古人學習學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