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影像學
急性胰腺炎(AP)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症之一,急性胰腺炎是突發性的,由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炎症反應。發病急,病情兇險,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死亡率高達30%,在我國,急性胰腺炎發病率約為3-5%,青壯年多發,男:女比例約為2:1。治療後常反複發作,甚至遷延成慢性胰腺炎。由于急性胰腺炎花費大,對家庭和社會危害大,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早康複有重要意義。
胰腺的作用
胰腺是一個大的腺體,分為頭、頸、體、尾四部,橫卧于第1-2腰椎前方,橫于胃和橫結腸後,在脾髒、左腎上級和十二指腸之間。在人體代謝過程中胰腺既有内分泌功能又有外分泌功能:
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胰腺是人體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等。如果内分泌功能受損,可出現相應臨床症狀。
胰腺外分泌功能:胰腺每日可分泌胰液約750-1500ml,胰液中除含大量水以外,還有多種消化酶原:澱粉水解酶原、脂肪水解酶原、蛋白水解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彈性蛋白酶原、激肽釋放酶原等)。
病因
引起急性胰腺炎病因較多,常見病因:
膽道疾病,膽石症,膽管結石梗阻
高脂血症
飲酒
其他原因
高鈣血症,與甲旁亢有關
解剖畸形,胰腺分裂,胰腺腫瘤,藥物
醫源性ERCP
判斷标準
臨床上符合以下三項特征中的兩項:
️具有急性胰腺炎症特征性腹
️血清澱粉酶和(或)脂肪酶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
️急性胰腺炎特征性影像學表現
影像學對于AP早期診斷并不是必須的,需要影像學評估的情況:
️腹痛但血清酶指标未達診斷标
️明确有無胰腺腺體或胰周脂肪的壞死
️AP局部嚴重度評分
️明确AP是否具有局部并發症
️明确AP病因尤其是腫瘤和先天畸形
影像學檢查方法:
推薦CT平掃加雙期增強,超聲檢查通常用于篩查急性胰腺炎,但其分辨率不如CT或MRI高。它可以檢測到胰腺的腫大、囊腫和液體積聚。胰腺腫大,胰周滲出,腹腔積液CT和 MR 診斷效能相似,MR診斷出血和壞死優于CT。
影像學檢查時機:
發病72小時後進行CT檢查,增強CT的主要任務是确認胰腺腺體壞死。
影像學表現
急性胰腺炎分為急性間質水腫型胰腺炎(IEP)和急性壞死性胰腺炎。
IEP影像表現:
CT特征: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密度正常或稍減低,胰腺實質強化均勻,胰周結構模糊及索條影,可伴胰周積液。
IEP的胰腺形态改變MR表現與CT表現基本相似,但MR顯示胰腺形态的輕微改變較CT敏感。多數急性水腫型胰腺可表現為胰腺局限性或彌漫性腫大。胰腺局限性增大表現為胰腺局部腫大,形态不勻稱;彌漫性腫大胰腺表現為胰腺體積增大,但形态仍較勻稱,正常胰腺花邊樣切迹變淺甚至消失,這在老年患者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信号改變:正常胰腺在T 1 WI、T 2 WI上與肝髒信号接近。急性胰腺炎的信号表現為T 1 WI上胰腺信号較肝髒低,T 2 WI上胰腺信号較肝髒高。在非脂肪抑制T 1 WI上,當胰腺炎症導緻炎性滲出時,在胰周脂肪高信号背景襯托下,特别是對有些僅表現胰周少量滲出改變,呈長T 1 長T 2 異常信号。DWI對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早期診斷較CT增強更敏感,DWI信号明顯增高,DWI結合MR其他序列,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有助于胰腺病變的鑒别診斷。所有在臨床上不能明确診斷、CT檢查不支持胰腺炎診斷的病例,MR檢查應成為另一檢查手段。
胰管擴張:正常胰腺主胰管寬度為1~2mm,一般如果沒有胰腺管的梗阻不會出現胰管擴張,MRCP及橫斷位T 2 WI均能清楚顯示。主胰管的擴張表現為胰腺内帶狀低密度影,多系胰管開口處炎性狹窄或結石梗阻所緻。
繼發改變:胰腺周圍積液發生于急性胰腺炎早期,位于胰腺内或胰腺附近,無肉芽組織或纖維組織包膜,常見于急性重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容易累及胰腺被膜,導緻胰腺被膜水腫、增厚。
壞死性胰腺炎
CT特征:大約占5%-10%,胰腺實質和(或)胰腺周圍脂肪壞死。胰腺及胰周同時受累最多見,其次是胰周脂肪壞死,單純腺體壞死最少見。增強CT表現胰腺實質内無強化壞死物,以及胰周的液體集聚中見脂肪或軟組織密度影,常累及小網膜囊和胃前間隙。胰腺實質無強化範圍小于30%的病例診斷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要慎重,因為很有可能是積液不是壞死,需要5-7天後複查增強CT。對于壞死物,MR比CT敏感。
胰周改變
修訂版 Atlanta 分類對病變内容物是僅含液體還是含有壞死物做出了明确的分界。已經棄用急性假性囊腫、胰腺膿腫這些名詞術語。
修訂版 Atlanta 分類将病變内容物分為 4 類:急性胰周積液(APFC)、假性囊腫(PP)、急性壞死物(ANC)、囊壁内壞死(WON)。
- 上一篇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觀後感
- 下一篇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系》觀後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