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才知道,我們的婚姻敗給了什麼

你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結婚幾十年,每天還為相同的事情吵架。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深有感觸。

能引起争吵的一般都發生在兩個人同時做一件事,例如做飯。

拿我們家來說,爸爸是上海人,做飯的味道是沒的說。但就是做飯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整個做飯的過程,鍋蓋,碗筷,抹布可以丢的到處都是;我媽媽是一個特别幹淨的人,就會在一旁邊嘟囔邊收拾:“抹布用完你放到案闆上,你都不會洗洗;有幾個鍋你能用幾個鍋;”

還有一點,看似我媽是教訓我爸,但實際在做飯這件事上,我爸把自己定位成弱勢的“領導”。

早上會開始安排我媽去買菜,因為上海人特别喜歡美食,基本上頓頓都要四菜一湯,哪怕隻有三口人吃飯。所以我們家飯桌上每頓都會出現至少一道“硬菜”——雞鴨魚蝦,各種豬羊牛肉。

大廚一般都是隻掌勺,剩下摘菜洗菜都有小工負責。在家裡,我媽就充當了小工的角色。其實前提是我媽嫌大廚洗不幹淨菜,幹活湊活,但這真的不妨礙我爸爸做菜的味道。

但凡做過飯的人都知道,其實做飯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集中在準備工作中。可是一個人做飯有一個人的想法,肉是要切成絲還是切成塊兒,黃瓜是要切成片還是拍成泥兒。兩個人做飯就成了兩個思想的碰撞。所以火花無處不在!

我說你切的不是我想要的,我說你炒完菜就不能把鍋洗一下。廚房從此成了戰場,這場戰役每天至少上演兩次。一年365天,從不間斷。


平常基本輪不着我和先生展示“廚藝”的機會。之前我們也想讓老兩口歇着,由我們來做飯,結果就是剛進廚房,我們家“大廚”就開始站在廚房門口指揮,指揮着指揮着他自己就進來操刀了,不多時,廚房的領地就被“霸占”了。

所以借着疫情老兩口回老家的時候,我和我家先生就擁有了廚房的絕對話語權。

雖然我很少做飯,但些許是遺傳了我爸爸做飯的基因,大廚的職位不言而喻是由我來接替,我先生就當仁不讓的當起了小工。這個小工非常的合格,任何的準備工作都是口頭詢問我之後,才會開始進行。會嚴格按照我的要求來執行,首先第一步分工明确就減少了兩個人思想碰撞。

其次,做飯确實會用到很多的鍋碗瓢勺,比如打個雞蛋一個碗一雙筷子,閹個雞腿肉一個碗一雙筷子,調個料汁一個碗一雙筷子......大廚一忙活一起來,隻管不停的拿新碗新筷子,用完了就遞給小工洗,小工從意識上就非常理解這種行為的“正常性”,跟我說:“要準備這麼多的食材,多用幾個碗筷多正常,你是大廚,幹的是高難度的。我給你打個下手,做好後勤工作!”看看,覺悟不同,表現行為就完全不同。

所以一頓飯下來,我們基本上就是聊天,加各自分工協作。完美完成這場戰役。

所以問題出來了,很多家庭在生活中經常也會出現夫妻間争持拌嘴的情況,請不要相信時間是磨合兩個人之間最好的工具。拿我爸媽來說,結婚快四十年,也沒有讓雙方學會協作做好一件事。

剖析一下問題的根源和嚴重性。

先從根源談起,到底什麼阻礙了夫妻在生活中共同協作的能力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個人的性格,今天我們不聊性格是外向還是内向,而是性格的兩個表現層面:意識和行為。

意識決定了我們會産生怎樣的行為。而性格一定是有慣性的,這個慣性的産生是由我們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以及人生過程中所累積的意識經驗,從而慣性的去做出相應的行為。這有點像意識作用于行為,行為又反作用于意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閉環。這也是經常聽到老人說,性格使然,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剛才我們分析的是個人因素,但是家庭關系畢竟是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就會産生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彼此的認知所産生的影響。

認知有四個層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像我父母就屬于一輩子靠慣性相處,就是都處在個人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往往表現在不善于思考夫妻關系,和子女的關系,一味的重複去相處這樣的家庭關系,哪怕經常出現相同的矛盾,也沒有能力去改善。

說到底根源出在了沒有發現問題的這種認知層面。

另外一種夫妻關系會出在第三種層次,彼此認為“知道自己知道”,這也很可怕,因為會陷進自我認知的假象中,固執的認為一定是對方出了問題,而經常出現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

所以通過“做飯”這件事,基本就能看出一對夫妻在家庭關系中的相處模式,進而包括對待孩子教育問題,家庭财務問題,父母贍養問題等等,因為相處模式是固定的,就算兩個人不會一起做飯,但總要面對諸如此類的家庭問題。

來說說這些看似雞毛蒜皮小事的嚴重性,還拿我父母來說,我是聽過我媽媽說過這樣的氣話:“我這一輩子跟着你算倒了黴了,啥福都沒享,啥也幹不了......”還有些父母可能一吵架就喜歡把離婚挂在嘴邊。

小到小吵小鬧,大到冷戰離婚。自己的婚姻經營不好,首先對雙方是一件非常挫敗的事情,其次就是對子女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容易造成孩子将來對婚姻有恐懼的心理,甚至如魔咒般複制父母這樣吵架不和的婚姻,嚴重影響到下一代的婚姻價值觀。

那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真正能夠發現問題,其實就解決了80%。

我算是相對跳出了我父母婚姻狀态的怪圈,這要感謝誰呢?首先不是我多有眼光,找到了一性格合拍的老公,因為婚姻這東西,還真的需要很久的磨合期。

但光有磨合期肯定不夠,因為畢竟是雙方的事情,這就需要彼此對婚姻有所覺悟,絕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破滅期,就是剛結婚的那一兩年,無論婚前是否已經同居過日子,隻要結婚後就會發現怎麼感覺不一樣了呢?這時候會發現對方很多以前沒有的缺點,再加上婚後寶寶的到來,婆媳問題,财務壓力的出現,會讓家庭關系趨于快速惡化。

如果雙方中能夠有一方冷靜思考當下矛盾産生的原因,以及能夠對未來不再産生過高的期望,而去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時候,就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磨合期。這需要兩個人中至少有一個人産生這樣的認知才會開始進入到這個階段。不然一直會徘徊在第一個階段,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讓這場婚姻分崩離析。

進入到磨合期,其實就像暴風雨過後一片狼藉的場面,開始有人慢慢收拾的過程。期待别人改變的想法,這不屬于磨合期,而還是停留在第一個階段。

真正的磨合期,一定是那個親自動手收拾殘局的人,不求對方能夠動手,而是自己做到能幹多少是多少。相反,當你不去要求對方的時候,更不要求對方對你所做的有所回報的時候,你會發現對方也在被你影,。這就是所謂的影響力。也是老子所說的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

這裡說的道理有點繞,希望大家用心體會。

舉個例子吧,我和我先生剛結婚的時候,就出現了第一個階段。因為我是獨生子女,從小不懂得分享,做事情直來直去,我行我素;而我老公有兩個姐姐,上學的時候姐姐經常給他買衣服買好吃的,他習慣了一直被照顧、被關心的感覺。剛開始,每次逛街我們都會吵一次假,鬧一次不愉快。在商場裡,我看中哪件就會自己試,合适了我就買。我給他看中的衣服,他也會配合着試試,但是不發表意見。其實他心裡是相不中我的眼光,但又不向我表達出來。隻管自己生悶氣!搞笑的是我完全看不出來他生悶氣。

這樣的小事在結婚後特别多,因為一句話雙方就開始冷戰。過了好幾年之後,我們都學會了交流的時候,他對我說,剛結婚的時候特别痛苦,感覺自己媳婦不會關心人。内褲襪子沒有了,不說就不知道給買。去外面和同學喝酒的時候,連個電話都不知道打!心也太大了!

我聽了真的是哭笑不得,因為這些感受他不說我可能一輩子都察覺不到,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一個人的心裡,如果不會表達,就會變成大石頭。

可見家庭關系中,能夠意識到問題是多麼的重要。

磨合期是他開啟的,因為我還處于完全無意識的狀态。天天嘻嘻哈哈,吃飽不愁。可能是在婚姻中,他感受到的痛苦更多,所以必須做出改變。從想改變我,到先接受我,把之前認為我身上一切所有的缺點看成是正常的。内褲襪子沒有了就自己在網上買,逛街也會一起逛,如果我看中的,他沒看中,他會直接說不試。雖然我很不爽,但發現逛到最後不會吵架了。大概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學會了接受,學會了自我适應,我的改變也随之而來。

現在我們基本上進入到了第三個階段,同修同渡。這個階段感受到的就是對一件事物有基本相同的認知。很少去抱怨對方應該如何如何。說幾件具體的事情,比如一家出去逛商場,到了飯點,大家都不知道吃什麼,最後肯定是有一個人做出決定,但是吃完之後,可能味道真的很差勁。我的父母一般都會說:“真不好吃,還不如在家買點肉做做。”這時候我們倆就會相視一笑,因為之前發生過互相埋怨的時候,也知道說“還不如,早知道,你應該,你怎麼,”這樣的話有多沒有意義。而且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從這個詞之後開始吵架的。

如果你現在還經常對你的另一半說這幾個詞,請思考一下,是不是每次說完之後,都會爆發一場争吵。如果發生過三次以上,也請一定思考如何降低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家庭關系,就像夫妻雙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無論司機是誰,錯過了那個下口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兩人相視一笑,繼續往下一個路口開去。人生的風景不是一定要去到那個地方,而是有一個能夠懂你的人,陪着你走過人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