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聽話乖巧,我更想要一個有主見的孩子

前幾天,和孩子爸躺在床上,互相推對方去給寶寶倒水喝,你來我往,誰也叫不動誰。最後孩子爸一技絕殺:“你好不容易有兒子了,還不好好伺候他。。。”聽到這句話,我乖乖彈起來倒水去了。

經曆了一些波折,32歲才成功懷上寶寶。孕期血紅蛋白低,後期每周抽一次血監測,以防寶寶缺氧窒息。戰戰兢兢,熬到37周足月,醫生立即安排住院觀察。5天後,進待産室。在裡面打了3天催産針,開了0.5指,最後拉去剖的。

同事看到出院單子後,這樣跟我說:


...


寶寶來之不易,我很珍惜,希望他健康快樂。但是也暗搓搓地想,要是既能不壓抑孩子天性,讓他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又能開發潛能,發展綜合能力,那就太好了。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還真的讓我找到了這樣的育兒方法。

《小七老師育兒說: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是一本專門針對0-6歲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書。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發育不可逆。如果能利用好這個關鍵時期,孩子一生都将受益無窮。


...



看完以後,我對孩子的教育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了,也覺得育兒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了。

玩玩遊戲,就能鍛煉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比如躲貓貓,孩子可以更好地體驗空間感,還能增加安全感,因為他發現父母總能找到自己,這樣心裡就會有踏實感;

傳小球可以鍛煉孩子視覺追蹤能力;

拍空氣柱可以鍛煉孩子聽覺能力和聽動協調能力;

……

這本書就像育兒路上的指路明燈,根據路燈指示走,大方向就不會錯。

作者小七老師是兒童早期教育專家,結合他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從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教、藝術體驗5個方面,解答了我們家長最關心的一系列育兒問題,幫助家長們充分把握利用0-6歲大腦成長發育的黃金期,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能力,養成自信獨立的人格,為孩子以後成功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礎。

親子溝通: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接受孩子過分的行為——我永遠愛你,但我不愛你的某些行為。

社交能力:和父母之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才是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基礎。

生活習慣:成功育兒的基礎,就是先做好3件事:整夜安睡、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鼓勵良好行為。

科學早教:真正意義上的早教,是開發孩子潛能、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藝術體驗:孩子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畫得像不像,唱得準不準,做得美不美……不是重點。重點是,孩子能夠在藝術活動中釋放想象力和創造力,找到快樂和自信。

在育兒的過程中,要遵循三個重要的基本原則:情緒全然接納,行為區分對錯;表揚和鼓勵要及時具體,重細節,輕結果;教育目的不要太功利,要堅持長期主義。

一、情緒全然接納,行為區分對錯

孩子長到10個月左右大時,會特别黏人,不讓媽媽離開他的視線,就算走開一會會兒也不行。這是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正常反應,不要責怪孩子,父母也不要自責。應該擁抱孩子,滿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抱之前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媽媽知道你喜歡媽媽,想跟媽媽一起玩,我們來抱一下吧。”

理解接納孩子,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能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孩子長大以後也會更善于表達。

正确表達自己,對處理好人際關系很有助益。很多人性格内斂,羞于表達,也不擅長表達,“愛你在心口難開”。

我們有多少人,長這麼大從來沒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你”,從來沒有表達過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是說沒想到,是真的不好意思說出口的那種。

還有多少人嘴硬心軟,在親密關系中受傷。比如吵架時,明明很想讓對方留下來哄哄自己,“親愛的,我很難過,你能不能哄哄我”,說出口的卻是“你走,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對方真的走了,你會更生氣,埋怨對方不懂自己。如果不能準确表達,一般人是很難猜出你内心真正想法的,除非他是你肚子裡的蛔蟲。

2歲開始,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在他這時候的認知裡,所有東西都是他的,他是做為個體獨立存在的,所以有時候會為了争搶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打鬧起來,也會為了凸顯自己的獨立性而跟家長對着幹。

孩子哭鬧也好,逆反也罷,當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一起發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再讨論孩子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當孩子和小朋友因為争搶玩具而打起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寶寶,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啊?因為樂樂把你的飛機搶走了,你想讓他還回來,對嗎?生氣可以,但是我們不能打人,我們可以拿這個小汽車去換。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打人。”

先理解接納,幫助孩子說出内心感受,再去引導他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有助于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信任感。這種信任無比珍貴,它是孩子日後為人處世的底氣。如果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理解接納,那麼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願意跟父母講。很多社會悲劇就是因為事情剛開始發生時,孩子怕被父母責罵,不敢跟父母說。等到最後無法收拾,不得不說時,已經為時太晚,來不及補救了。

二、表揚和鼓勵要及時具體,重細節,輕結果

《小七老師育兒說》中強調,看到孩子好的行為時,要及時就細節進行表揚,而不是空泛地說“你真棒”。正面管教固然好,但是誇獎得太空泛,孩子容易因為吹捧而變得驕傲自大,而不是自信;一旦孩子遇到困難,就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感到焦慮、痛苦,進而導緻放棄。

因此家長要學會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例如當孩子幫忙拎東西時可以說:“你主動幫媽媽拎東西,媽媽沒那麼累了,謝謝你!”

讓孩子更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被認可的,從而願意多做些事。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毅力,我們同樣要就過程進行鼓勵。例如孩子玩投籃遊戲時沒有投中,我們可以誇孩子:“你剛才投的時候非常用力,我發現你的雙腳都在蹬地,而且胳膊伸得很長,你特别努力地做動作。”要強調這些細節,而不隻是停留在結果的層面上,說“沒有投中不要緊,再來一次”之類的話。

強調細節和過程,讓孩子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教會孩子正确的努力方向,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更加投入,而不是根據不好的結果來輕易地否定自己。

三、教育目的不要太功利,要堅持長期主義

做家務是讓孩子鍛煉自理能力的一個好方法。但是有些人特别在意結果,忽視了過程。他們覺得讓孩子自己做事就是給大人添亂,還不如大人直接動手來得省事。實際上,孩子做事的結果不是重點,孩子在做事過程中習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重點。

同理,教幼兒期的孩子看書,也不是真的讓他看懂書本裡的内容,而是讓他把看書和跟父母在一起的舒适、愉悅、安全的感覺聯系起來,培養閱讀習慣。

讓孩子學畫畫,也不是刻意讓他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父母關注的重點不是孩子畫得像不像,模仿得好不好,而是孩子有沒有享受這個創作的過程,有沒有從創作中得到快樂和自信,任憑想象力自由揮灑。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太關注即時的短期效果,不要為了眼前的結果,剝奪了孩子發展綜合能力的機會。

育兒過程中,我們可以經常問自己這些問題:看起來學到了東西重要,還是大腦發育得更好、潛能開發得更好更重要?

孩子比别人先學會講話重要,還是擁有更好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重要?

了解事物的具體形象重要,還是擁有豐富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重要?

你想要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全面發展,還是在别人眼裡厲害一時?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想,比起聽話乖巧,家長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和好奇心,有積極向上的世界觀,有健全獨立的人格。

有了這些特質,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走得更順暢,我們做父母的也才會更放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