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人格心理學》

...

【基本介紹】

《人格心理學》,作者劉子墨,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9.2萬字。

作者是新浪微博知名博主,本書做為一本通俗讀物,集百家之言,從精神分析、進化心理學等多個角度,簡要總結了“人格心理學”的形成,對自戀型、表演型、強迫型、邊緣型、偏執型、反社會型、回避型等12種人格做了側寫。

【撷取摘要】

1.

自戀型人格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這是一種需要不斷從外部“鏡映”來獲得認可、維持自尊的人格特征。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自戀型人格,就是“鏡”。代表人物有薩爾瓦多·達利、史蒂夫·喬布斯等。

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将自戀型人格者稱為“浮誇的自體”,認為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對自我誇張的想象中。

在自戀型人格者的心中,世界就應該圍着他們轉。有自戀傾向的人若能找到一位喜歡照顧人的“監護人式”伴侶,雙方就能形成一種理想的親密關系。

自戀型人格的形成源于早年生活鏡像的短缺。如果父母未能在子女的嬰幼兒階段喚醒其對自身的肯定,便會促使子女極度渴求從外界客體獲得肯定與贊揚。

心理學家皮特·馮納吉的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後的前18個月,其心理體驗處于一種“心理等同”的模式中,也就是将内心世界和外部現實簡單地對等起來,認為信念和現實之間沒有區别。

3歲之前的階段,是幼兒需要被無條件滿足的原始自戀階段。幼年時原始自戀未能得到滿足,那種“若有所失”的情緒,要用一生來補償。一個曾遭遇自戀創傷的人會誇大自體,追求“我是完美的”這一目标。

自戀型人格者都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他們認為自己與衆不同,期望得到相應的尊敬和贊賞。他們認為“我是特殊的,所以别人誇獎我、讓着我,給我特殊的待遇都是理所應當的”。

在适宜的條件下,全能自戀會發展為合乎社會規則的有限自戀。所以,即便到了成年階段,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仍然會高于實際情況。

對自戀型人格者而言,“我很特别”的信念是神聖不容侵犯的。

對自戀型人格者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的精神分析學界,到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又将自戀型人格者分為外向型(自大暴露狂)和内向型(脆弱敏感)兩種。

隐匿的自戀型人格者通過鼓吹某個人或強調自己和某個人的關系,來體驗自我的滿足感。

人口的流動、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短時的印象比持久的品質更能獲取人們的注意力,這讓自戀、浮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競争策略。

在商業社會,自戀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都可歸為一種,即“營銷型人格”。

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茨·科胡特是第一位為“自戀”正名的心理學權威人士。他不認為自戀是一種幼稚的行為,反而認為自戀是活力、意義和創造力的源泉。

很多藝術家、創業者都多多少少有點自戀。贊賞才是他們的精神食糧,才是他們的活力源泉。正如馬克·吐溫所說:“一句贊美的話可以抵我十天的口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裡斯托弗·拉什指出:對于自戀型人格者來說,世界就是一面鏡子。

當自戀升華為一種創造的驅動力時,自戀就是健康的,就算是略顯浮誇的自戀,通常也是無害的——這更像是我們對“鏡子”的依賴。

2.

1980年,歇斯底裡hysteria最終被希臘語histrio取代,其含義是“演戲”,最終以“表演型人格”代替了“癔症”。

所以,表演型人格又稱癔症型人格、尋求注意型人格、歇斯底裡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他們将世界視為一個劇場,沉迷于自己的“劇本”中。

表演型人格輕重程度存在巨大差異,可見于正常人群。從正常的“矯情”“作”,到嚴重的缺少關注就“歇斯底裡”,都屬于表演型人格的譜系。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表演型人格,就是“戲”。代表人物有馬龍·白蘭度、加布裡埃·香奈兒等。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3~6歲期間,孩子會進入俄狄浦斯期。如果這個時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之情最終沒有得到升華,會催化出孩子的表演型人格。

白蘭度在《母親教我的歌》一書中回憶,他的模仿能力、他的演技,都是為取悅母親而練就的。而取悅母親正是他投身演藝圈的原始動力。

性冷淡或過分的誘惑與挑逗行為,是表演型人格者有可能存在的特質之一。

如果說自戀型人格者把世界當作一面巨型的鏡子,表演型人格者則把世界當作一個巨型的劇場。兩種人格的某些特征有交叉重疊的部分——渴望獲得别人的關注、贊賞、肯定和支持。不同之處在于,自戀型人格者尋求的是優越感,表演型人格者追求的是關注度。“尋求注意型人格”是表演型人格的最準确代稱。

3

強迫型人格者常見于講究細節的職業中,體現出完美、秩序與控制等特質。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強迫型人格,就是“器”。代表人物有史蒂夫·喬布斯、卡倫·卡朋特等。

古老的東方哲學并不推崇這種執着于形式、理性的行為,所以有“君子不器”的說法。而與東方崇尚自然的哲學不同,西方文明把人的理性和能動性(can-do)奉為圭臬。随着西風東漸,基于目标管理的“自動自發”成為普遍的工作哲學,這也是工業社會的管理目标。

強迫型人格者典型的表現是完美主義。強迫型人格者心底總會有一種聲音:不完美,就丢臉!不努力,就完蛋!

厭食也是一種常見的強迫性行為,這其實是一場争奪“控制權”的戰争。

強迫型人格≠強迫症。如果一個人每天花在強迫性行為和儀式性的無用行為上的時間超過一小時,就可以診斷為強迫症。大部分強迫症患者都不具有強迫型人格。

有些強迫型人格者,在幼兒時期就被父母用很高的行為準則進行約束。父母賞罰分明,對孩子好的行為大加贊賞,差的行為嚴加指責。這種管教模式,容易培養出強迫型人格者。

從卓别林《摩登時代》裡的流水線,到如今服務業窗口标準化的微笑,都折射出強迫型人格者其實在工業社會中更具有适應性。像喬布斯這樣的強迫型人格者的巨大成功,則顯示出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具有強迫性。強迫型人格者簡直就是為這個時代而生的。

研究發現,一個具有強迫型人格特質的人,在IT領域表現得很好。實際上,很多科技公司,比如SAP在招聘人才時就會專門挑選此類人,也就是所謂的“A型人格者”。

4.

邊緣型人格其實是一種存在情緒調節缺陷的人格,也被理解為情緒在兩種極端的邊界之間搖擺不定的人格特征。和表演型人格者一樣,邊緣型人格者以女性居多。

邊緣型人格者的情緒常常被分離焦慮主導,内心有一種被遺棄感和自暴自棄感。他們在人際關系、自我形象、情感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穩定性。

一個關鍵字概括邊緣型人格,就是“棄”。代表人物有安吉麗娜·朱莉、太宰治等。

邊緣型人格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童年時期嚴重缺乏關愛,被忽略甚至被遺棄。邊緣型人格往往與“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中缺位或弱化有關。父親的缺位或弱化,會導緻母親的暴躁或憂郁,進而導緻緊張的母女(子)關系。

孩子若無法對世界産生統一的和綜合的觀念,情緒隻能在好與壞的兩極動蕩——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缺乏持久、穩定的自我形象和感覺,會突然、戲劇化地轉變自我形象(青春期的形象改變不在此列)。

非黑即白的思維,在邊緣型人格者的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太宰治那句著名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話,非常符合邊緣型人格者的心境。究其原因,邊緣型人格者除了存在一種會被他人抛棄的焦慮,還存在一種強烈的“自我放棄感”。

5

偏執(paranoid)會被望文生義理解為倔強和執拗,但若以“懷疑”替代,更準确。偏執型人格有時又被稱為妄想型人格,除了常見的被害妄想,還有被愛妄想、嫉妒妄想等。

一個字概括偏執型人格,就是“疑”。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亞的戲劇《奧賽羅》中的主角奧賽羅。

偏執型人格是在威權型企業家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比如,亨利·福特有一個用人原則,“我甯願犧牲50%的效率,來換取100%的忠誠”。

偏執型人格者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

6.

反社會型人格,又稱為無情型人格或社會性病态,行為特征是共情能力(感同身受的能力)的缺失。他們不一定就是罪犯,隻是天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是道德感淡漠的人。

一個關鍵字概括反社會型人格,就是“戾”。代表人物有克裡斯滕森、《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總編輯米蘭達等。

反社會型人格者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4:1。行為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反社會型人格具有中等的可遺傳性。

反社會型人格者缺乏一般人所具備的道德良心自我審查機制,蔑視,甚至仇視社會規範與常識,具有全能控制、惡意自大等特征。

連環殺手在僥幸逃脫法律懲罰後,會在中年時突然變得遵紀守法,這一現象雖然令人意外,卻并不罕見。“金盆洗手、歸隐江湖”的根本原因在于全能感的減弱,以及相應的全能控制欲望的減弱。

反社會型人格是一個偏政治化的術語,無情型人格可能是更接近本質的描述。“燒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雞蛋”是行為特征。

反社會型人格者的最大特征,就是對他人的冷酷壓榨。反社會型人格者最常用的社交策略,是利用他人的友善進行欺騙。

某些反社會型人格者帶有“戰士基因”,有主動追求危險的傾向,自我滿足于“搏命”的欲望。如果能将職業選擇和這種内在沖動相結合,比如,從事高空作業、海外救援等,就能使他們的沖動得以升華。

7

回避型人格者在情感、行為、認知上均存在普遍性的回避傾向。很多有回避型人格特質的人都有孤獨症或陌生環境恐懼症,害怕遭到拒絕、不被贊同或受到羞辱,這也導緻他們個人的目标或願望因回避而受挫。

回避型人格者執着于自我關注,把挫敗看得過于嚴重。他們還有一種完美主義傾向,常常被“不要輕易嘗試”的世界觀主導了。這種回避,主要體現在親密關系回避、社交回避和任務回避。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與世界割裂的傾向,有些心理學家主張将回避型人格劃歸“分裂”這個譜系。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回避型人格,就是“避”。代表人物有電影《志明與春嬌》中的張志明。

回避型人格者有一個核心信念,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所以,即使在配偶或親人面前,他們也很難敞開心扉。

回避型人格者被“不要輕易嘗試”的世界觀主導了。他們的内心存在一種信念:因棄權而輸掉總比努力卻又注定失敗強。

許多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者往往有一個強迫型人格傾向的監護人。他們内心所具有的羞恥感,是由于童年時期與批評型、拒絕型的監護人互動的結果。

越是相信奮鬥就能改變命運的父母,就越會對孩子高标準、嚴要求。尤其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隻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價值觀容易成為主流,出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孩子,往往會被家長用這種價值觀去養育。但如果教育方式不當,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就容易受挫。

回避型人格者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态度。

回避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種普遍的假設:向别人暴露真實的自己,或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會遭到拒絕。

回避模式的形成來源于長期的被強迫、被否定、被拒絕。要走出這個模式,就需要一個被接納的安全環境,這個環境可能會從際遇中獲得,也可以自己營造。

對社交回避者來說,弱化對内心“自我”的執着,強化對外界他人的關注,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調節方法。

8

分裂樣人格,又稱類分裂人格或孤僻型人格,是一種在人際交往時情感表達範圍狹窄的普遍模式。其特征是,缺乏對親密關系的渴望,偏好機械或抽象的任務,對社交缺乏興趣,傾向于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他們是“人類世界的旁觀者”。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分裂樣人格,就是“孤”。代表人物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弗蘭茲·卡夫卡等。

男性分裂樣人格者明顯多于女性。

分裂樣人格者最令人驚歎的适應性(能力),當屬出衆的創造力,但同時,他們也因過于孤僻顯得與世界格格不入。其人格特質與阿斯伯格綜合征(沒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有些相似之處。

一般說來,分裂樣人格者對别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贊揚還是批評,均無動于衷,過着一種孤獨寂寞的生活。但他們可能有一些隐蔽的自戀,不需要向外界尋求驗證,因此也不需要誇誇其談。

他們非常自負,自我評價非常高,相信自己與衆不同。他們會沉浸于個人的專業、技能、愛好之中,忽視他人的存在。

分裂樣人格者常會在婚戀的某個階段突然提出分手,這一點和回避型人格者很像,但動機卻完全不同。分裂樣人格者與他人的親密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意味着他們精神世界的秩序要被打亂。

分裂樣人格者有獨身主義傾向,他們需要别人的慰藉來驅趕孤獨,又希望能保持距離,不受侵擾。對他們來說,一個人的精彩要勝過兩性間的親密。用卡夫卡的話說:“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的極大誘惑。”

9

如果說分裂樣人格者的主要特征是孤僻、内向、情感冷漠、興趣寡淡、心理封閉的話,那麼分裂型人格者隻是多了“奇幻思維”這個特質。而這個特質則會導緻認知扭曲和古怪行為的出現。

分裂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具有精神分裂症潛質的人格。分裂型人格的形成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這一點也是它與其他人格的不同點。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分裂型人格,就是“幻”。代表人物有草間彌生、卡爾·榮格等。

對于分裂樣人格者和分裂型人格者的劃分法,有學者是持批評态度的。他們認為這些所謂的“症狀”隻是一種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宜被論斷為人格障礙的表現,否則精神病學就變成了打壓少數人的工具。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心智能力明顯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也可被視為“分裂”現象。也就是說,天才與白癡,都屬于“分裂”的範疇。

對待“分裂者”,最有效的幫助是對其因材施教,将他們的奇思異想升華為創造性活動。

10

依賴型人格,亦稱虛弱人格,表現為過度地依靠别人的支持、指導、照顧和保護。比如,在工作中無法獨當一面,甚至連做最簡單的決策也需要他人的指導。

依賴型人格的特點是缺乏自信心和獨立性,他們内心表現為兩個核心信念:獨自一人是無法做成任何事情的;出讓自主決策權就可以不用承擔責任。他們其實是傾向于把生命的意志寄托給他人。

用一個關鍵字形容依賴型人格,就是“寄”。代表人物有樸槿惠。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自由是所有成長的基本前提,但自由的代價是要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現代人的很多從衆行為,本質上都是逃避自由。從這點來看,“依賴”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依賴型人格者的“人際關系收集癖”可以幫助他們成為強大的人際關系中樞。

11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抑郁型人格,就是“黯”。代表人物有J. K.羅琳、馬龍·白蘭度等。

對自己的消極評價是抑郁型人格者的一種長期的思維狀态。

很多時候,抑郁的反義詞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抑郁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種無價值、無意義的情緒,占主導的心理狀态是消沉、萎靡不振,而不是悲傷。

還有一種亞型的抑郁狀态是“我很空虛,我很饑渴,我很孤獨,關心我吧”。

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大師亞倫·貝克總結出了抑郁型人格的“認知三合一”理論,即抑郁型人格者的消極認知集中在三個方面: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消極的看法。

亞倫·貝克認為,消極的認知過程是抑郁的根源,是由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造成的。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是指一個人消極地否認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做某事能夠成功的可能性。

反刍思維對抑郁的出現、持續存在和複發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百憂解或其他類似的藥物對60%~70%的抑郁症患者無效。同時研究認為,一個抑郁症患者如果能每周鍛煉兩次,每次40分鐘,堅持6周後,抑郁症狀就會明顯減輕。

12.

被動攻擊有點類似俗語說的“擰巴”。人格特質—以敷衍、不作為等消極行為實現攻擊。

被動攻擊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種執拗的信念:順從等同失敗。

用一個關鍵字概括被動攻擊型人格,就是“拗”。代表人物有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

被動攻擊型人格者的内心存在一種信念:說出自己想法的風險太大。所以,他們會被動、間接地抵制權威,或表達對權威人物的挑釁。

他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不能用恰當、有益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體驗。

自我挫敗之中其實隐藏着一種被動攻擊,通過把事情搞砸來懲罰他人。

【寫在最後】

1.

不同類型人格者的身上,可能會有相同的行為特質。而相同的行為特質,背後可能是不同的人格類型。

比如,同樣是面對升遷,不同人格者會基于不同的動機做出“自我挫敗”的舉動。

抑郁型人格者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消極的,所以他們會因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理由拒絕升遷。

被動攻擊型人格者則會為了和上司怄氣,通過不配合上級的安排來攻擊信任自己的上司。

依賴型人格者拒絕升遷,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

回避型人格者拒絕升遷,是因為害怕将自己暴露在更多人的目光之下。

邊緣型人格者可能一開始特别想獲得領導的提拔,但可能突然就不感興趣了,甚至厭倦了。

2.

從人類進化史來看,不同的人格,不過是自然演化出來的不同适應策略而已。人無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天然的完美的人格,隻存在“完美型人格”。

弗洛伊德曾對“心理健康”下過一個極簡定義——愛與工作的能力。以這個标準來看,一個人隻要心中有愛,能夠做好日常的工作,那麼,不管他具有哪種人格傾向,或者受困于哪種人格問題,其實都不足為懼。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