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料有什麼特征
有天請假外出,讓教美術的副班老師幫忙代一下早讀課。内容很簡單,也不用她教新内容,隻需要組織學生複習朗讀之前學過的古詩。十五分鐘過去,副班給我發來消息:我一個早讀就看出哪些孩子不是讀書的料。看着那一長串名字,我會心一笑,也佩服她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沒有白搭。
這些被點名的孩子,雖然才六七歲,但已經基本顯現出來對學習這件事的不感冒。他們有的是先天反應遲鈍,實在能力有限;有的從小習慣不好,生活自理不達标,跟不上課堂的節奏,久而久之掉了隊;有的應該是家長文化水平不高,隻會帶着孩子各種玩,孩子對學習本身就很陌生;最可惜的是人還算聰明,但因為電子産品玩多了,心壓根靜不下來,對坐在教室裡學習完全适應不了,總是開小差和東摸西摸。
與他們對比,班上那些一看就是讀書料的孩子确實不一樣。
首先,由于他們父母的重視,這些孩子小小年紀就積累了不少知識,所以他們在課堂上可以算是“上流階級”:因為有基礎,所以接收能力很強。在這種良性循環中,他們越來越優秀。因為得到的表揚和肯定多,他們也越來越自信。可以預見,未來的榮譽是他們的,好學校也是他們的,好工作自然也是。寫到此刻,我終于能理解K和他的本科985同學為什麼總是那麼意氣風發了。
其次,這些孩子身上有明顯的規矩意識——也可以說是“教養”。很多專家都說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是教了什麼,而是沒教什麼之類的。其實孩子就像花草,一定要精心養育,不能任其變成荒草。孩子像一張白紙,對這個世界是茫然無知的,需要向導,不然就是胡來。所以,對待孩子,父母還是要嚴厲管教,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正道,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好孩子的紀律意識要強很多,不需要老師強調就能好好坐着聽講。差學生簡直無法無章,各種亂來。
Last but not least ,讀書的料心都比較靜,能專注地把一件事做好。可以想見,他們的家長在家裡也是很注重創造一個安靜的氛圍,不半路打斷孩子。班上有些孩子不太愛說話,也不積極表現自己,但做出來的事卻很靠譜,字寫得漂亮,作業完成得認真,就連掃地也比别人更加幹淨。看到他們,我更加确信讀書人不是咋咋呼呼的。
總而言之,讀書的料是存在的,與智商沒有必然聯系,更多的是習慣的養成,以及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毅力,而且,一定要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隻有這樣,才能在讀書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我們不能以死讀書來否認學習的重要性,反正我個人是很尊重學霸的。)
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