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

    忙忙碌碌,好久沒有打開簡書了,偶得三四天閑暇時間,看到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放輕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圍繞“自己”寫一寫。

    好像我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我也沒有想過自己在朋友眼中又究竟是什麼樣的。那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五顔六色的我,似乎每一個階段的我都不一樣。

    十二歲以前的我,記憶已經模糊了。十二歲到十八歲的我,我感覺就是一個單調又“自我”的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那段時光,把所有時間放在學習上,為了一個好的成績,好的重點高中,好的大學……放棄了所有社交遊玩,确實也沒有交到好朋友,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的我是否每天開心?似乎那時候的情緒高低都和學習有關,成績好壞決定我的心情,因為很想很想去上一個好大學,高中給予自己的壓力更是多,倒U型曲線确實證明了成績平平無奇。

    十八歲的我,雖然是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學,但是報考了自己想學的專業——醫學,家裡人一半支持,一半反對,最後還是執拗不過我的性格,就這樣開始了我五年的學醫生涯。那時的我,想改變自己,不再給自己施壓,就這樣自律地學習上課考試,晚上一起鍛煉跑步,打羽毛球,逛超市,陽台吹風……然後放假時候再和幾個朋友一起出去玩,看似一成不變的,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種自律的學習生活,以及有好友相伴的生活,那種不是一個人走在校園,而是一群人一起走的感覺真得很棒。因為有他們,我懂得朋友之間的相互付出、相互鼓勵、相互尊重……想哭的時候,朋友的肩膀會讓我們靠一靠,有好事發生的時候,我們一起慶祝。那時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目标,一起去暢想未來。

    二十二歲的我,因為那時的我終于可以進入夢想院校了,所以很理想化,想做一個科研家的醫生,想去拯救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的遠大志向。

    二十三歲的我,不再那麼理想,而是變得很現實,換一種說法,可能我開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開始真正地去享受每一天,不想再去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自己了,也不想把學習事業當做第一位。是啊,以前的我,想把一切都做得很完美,在乎每一個細節,想做的事情一定要竭盡全力去做,犯一點過錯我都會自己難受好幾天,學習對自己很重要。但是現在的我,在一點點發生改變。

    那我發生了什麼改變呢?靜等下文。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