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清
據說明末時,滿族從白山黑水家崛起時,向明代求書,明政府隻把少有的基本書籍輸于關外,其中包括《三國演義》。愛新覺羅以《三國演義》做兵書來讀,最後統一後金,打入關來開始了清朝三百多年的統治。
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我讀《三國演義》感覺像是在讀清末民初的曆史。
《三國演義》是黃巾軍亂開始。清政府大傷元氣也從太平天國起。平黃巾軍宰相何進“令各處禦備,讨賊立功”,從效果來看就是允許地方組建武裝。從而導緻最後軍閥割據。而平太平天國,清政府也是令曾國藩練鄉勇。
黃巾軍亂後,董卓把持朝政。平太平天國後,曾國藩也如日中天。如果不是曾國藩自己韬光養晦,主動裁撤湘軍,那麼曾國藩成為清之董卓、曹操不為難事。清末的中興,說到底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漢臣的努力。可清政府終究沒能把握時機,完成維新。最後,革命戰火燃起,終于讓袁世凱成立董卓。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後,全國各地諸侯通電滿天飛,清廷頓失半壁江山。一份電報就宣布一省革命。甚至當日負責“征”武昌的北洋水師也通電,逼迫清廷退位。這一段,恰似《三國演義》中的,十八鎮諸侯應曹操之檄而結盟讨董卓一段。
十八路諸侯結盟讨董卓,首唱者為曹操,然而盟主卻落到了袁紹頭上。為推翻滿清嘔心瀝血,努力的同盟會黃興,孫武在武昌起義後未沒有首先獲得領導地位,反而是鎮壓革命的黎元洪成了中央軍政府大都督。黎大都督沒能帶來大家推翻清廷,就像袁紹沒有帶領諸侯打敗董卓一樣。
結果董卓未死,十八路諸侯自己先起内讧,兖州太守劉岱殺了東郡太守喬瑁,收其軍。後為玉玺,孫堅與劉表翻臉。這也很像,為大總統位,國民黨與袁世凱,以及後來的北洋政府做的政争。而袁世凱一死,民國離開形式之統一亦無。這也和董卓一死,東漢政府完全不能再令諸侯一樣。
此後二者并都是軍閥割據,你殺我,我殺他沒有一個了局了。
現在說韓信一生“成也蕭河,敗也蕭河。”
那麼套用這個句式,我們也可以說清朝是:“成也三國,敗也三國。”以《三國演義》起家,也以《三國演義》的方式結束。
- 上一篇 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
- 下一篇 團購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