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暴易怒到修複親子關系,修煉自己并不難!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在談到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時,提到過這樣一種觀點:

“什麼叫做親子關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系,你對他就有影響力。

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系,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事實也是如此。

親子關系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更樂于和父母溝通。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問題,告訴父母後,得到的一定是安慰和幫忙解決,而不是指責。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自然會變得積極開朗,即使同樣會經曆青春叛逆期,也可以和父母正常交流,在父母的引導下,平穩度過這個危險的時段。

反之,親子關系本就緊張的家庭,孩子根本無法和家長談心。

因為他們知道,訴說自己的難處和傷心,得到的隻會是責備和怪罪。

而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對父母的“敵對”情緒會越發嚴重,稍有不慎就會釀下大禍。

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錢文忠就曾在采訪中談到過他和兒子的故事。

他兒子的學習成績不太好,還沉迷電子遊戲。

錢教授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若是采用斷網、砸電腦這種極端手段,無疑是将自己和孩子推到了對立面上。

父子關系要是出現了問題,以後就更難和孩子相處了。

一天晚上,他決心和孩子談一談,他問道:“我知道你很喜歡玩遊戲,但我想知道,是什麼讓你如此着迷?”

兒子沉默一會兒後小聲回答:“在那裡,我感覺我能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人。”

錢教授沒有指責兒子,而是溫柔的說道:“我明白你的感受,但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探索,除了遊戲。”

在此之後,他想了個辦法,在詢問朋友、查找資料後,找到一些設計巧妙、制作精良的曆史題材類遊戲,推薦給兒子。

慢慢的,兒子開始和他讨論一些遊戲中的曆史問題,有的甚至偏僻到他也答不上來。

每當這種時候,他就會鼓勵兒子自己查找資料、探尋答案。

後來,他的兒子去日本留學時,學的就是曆史專業,甚至因為經常玩日語遊戲,日語考試也輕松通過。

錢教授說:“既然沒法讓孩子不玩遊戲,那就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和成長。”

就這樣,一個在其他父母看來是個“天大的難題”的事情,在他手中,反而成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有力工具,父子關系也變得更加親密。

因此,掌握與青春期孩子的正确交流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像喬希·西蒙說的:“每個孩子距離成功,隻差一個有愛心的成人。”

當父母的做對了,孩子自然也就對了。

親子關系和諧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才會更大更有效。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青春期這個最後的機會,不要再一意孤行,将孩子越推越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