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回家路
2024年2月11日晚,大年初二,龍年春節的喜慶氣氛正濃,尋親17年的荷蘭華裔小夥苟永明回到四川攀枝花米易縣,終于見到了失散已30年的媽媽。2月15日,他又輾轉來到江蘇徐州睢甯縣,見到了父親的親人們。至此他17年的萬裡跨國尋根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苟永明本名高慶松,小名高洋,他的親生父親是江蘇徐州人,親生母親是四川米易縣人。1994年11月的一天,在成都火車北站的街頭,3歲的苟永明與親生父母不幸走散了,當時正随父母從江蘇徐州出發到成都探親。我想在這趟旅途中,最初小小的他天真無邪的眼睛裡滿是好奇,一路上父母呵護着他,他很快樂。可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接下來他的人生之路将面對怎樣突如其來的轉折,一家三口的生活将怎樣被命運的利刃驟然斬斷無情改寫,再見已是30年後,既有母子重逢的悲喜交加無以言表,亦有父子陰陽相隔的深深遺憾。身為局外人,我們隻能長歎一聲:命運啊命運!這都是命啊!
他的護照信息顯示,他的出生日期為1991年12月6日。“12月6日是我被送到福利院的日子。”1994年12月6日,他被好心人送到福利院之後,取名叫“苟永明”。“那年是狗年,所以給我取姓‘苟’,我也回想不起自己本來姓什麼,為何被送到福利院已經完全沒有記憶了。”是啊,一個三歲的幼兒,加之與父母走散後的驚恐,突然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你又能指望他小小的腦袋裡留存有多少記憶呢?
1996年8月20日,他被一對心懷大愛的荷蘭夫婦收養,随養父母定居在馬斯特裡赫特,一座靠近比利時和德國的曆史名城。善良的養父母保留了他的中文名“Gouming”。他是不幸的,因為小小年紀就與親生父母走散,現在如一片柔嫩的樹葉,随海浪漂到了異國他鄉。但同時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沒有被人販子拐賣,養父母待他很好,得到了他們精心照顧的苟永明很快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一顆來自華夏的種子以它無比的韌性就這樣在“風車之國”“郁金香之國”深深紮下了根,茁壯成長。
苟永明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他進入荷蘭曆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萊頓大學,學習語言學專業,先後攻讀了本科和碩士。後來他又在加拿大頂尖大學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并留在加拿大工作,從事AI語音方面的工作,待遇優厚,也有了女朋友。當初滿口四川方言的小男孩,現在是一個溫文爾雅、眼神清澈的大男孩。那顆小小的來自東方的種子終于長成了一棵美麗的大樹,是東西方優秀的文明滋養了它。
郁金香有一個花語是“博愛”,養父母的行為和思想也完美契合了這個花語。大約10歲時,他就知道自己是被養父母收養的。在荷蘭,養父母還常帶着他與四五個同樣收養福利院兒童的家庭來往玩耍,為的就是讓他知道自己來自中國,知曉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養父母一直很支持我尋找親生父母,他們覺得我幸福、開心就好。”2007年他同養父母一起回到四川成都旅遊,希望去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看看。遺憾的是福利院已搬走,原來的地方完全變樣。這一次,他們沒有找到任何資料,最後帶着遺憾回到了荷蘭。
漸漸地,苟永明有了尋找自己親人的想法。“如果你丢了一個孩子,你肯定一輩子都會想這個孩子,這也是我尋親的一個想法。我覺得為了親生父母,應該去做這件事,我也希望弄清自己的身世。”感謝養父母博大無私的愛,把他培養得如此善良。為親生父母着想,同時又想查清楚自己的根在哪裡,這是一個頭腦清醒明明白白活着的好孩子。
第一次回中國時,由于聽不懂中文,交流很不方便。2008年開始,他每周末在荷蘭一個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并利用業餘時間打工掙錢,為的就是以後繼續尋親。經過多年學習,他用中文交流基本沒有問題了。
2012年2月16日,苟永明通過網絡在寶貝回家網站登記尋親。7月21日,他再次回到成都尋親,《成都商報》對他尋親一事進行了報道,讓更多人關注到他。
2016年苟永明又回到四川尋親,這次他帶着剛被領養到荷蘭時養父母拍的一段視頻,并去了德陽和綿陽尋找,求助當地媒體幫忙擴散,無果。2016年3月7日,《成都商報》再次對他尋親一事進行了報道。
一個孩子漫長而又艱辛的尋親路終于在2023年有了令人欣慰的結果。苟永明特别想知道他真正的出生日期。志願者與其家人确認:苟永明的農曆生日是1991年10月12日,公曆生日1991年11月24日。
苟永明走失後,父親在成都火車站找了好幾天,後來在成都找了三年無果,最終隻能無奈回到江蘇徐州老家,幾年後郁郁而終,帶着遺憾離世。
他走失後,母親後來也和父親走散了,被人收留生了一個兒子,但又被趕出來。母親又再嫁,又生了一個女兒。她太過思念走失的兒子,又曆經生活的磨難,精神有些失常,但30年後見到失散的兒子,她的嘴裡不斷地說着:“我的洋洋,我的洋洋……”
苟永明告訴記者,這段人生經曆是一份特殊的緣分。“沒有什麼遺憾的,也不會有如果我沒有走丢會是怎麼樣的想法。我覺得這是過去,人要往未來看,往前走。”他是一個有着陽光健康心态的好孩子,今後屬于他的未來必定是美好的!
從三歲的孩子到三十多歲的有為青年,三十年漫長的歲月,從中國成都到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再到加拿大,從東半球到西半球,萬裡之遙,跨越山海,飛越時空,這是一個根在中國的孩子感人的尋親之旅,亦是尋根之旅,是一個東西方人民用大愛書寫的感人故事!苟永明,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何其幸運!願你今後的人生之路灑滿陽光 ,隻因有那麼多人的愛照亮了你的回家之路,深厚的中國情結早已深深根植在你的生命裡。歡迎回家,孩子!
自古以來,根植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尋根意識一直都在,它是如此真實而又強烈。新加坡電視連續劇《小娘惹》中有一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老太太為了給自己的孫子陳錫選出合格的娘惹媳婦,就對姑娘們進行了廚藝、繡技的考查。考查繡技的時候,她讓姑娘們每人繡兩個中國字。
不識字手又被熱油燙傷的月娘就繡了家裡祠堂上的兩個字“追遠”,雖然繡得粗糙了些,但陳老太太看到後大為感慨。
她問:“這兩個字是……”
月娘回答:“追遠。”
她又問:“為什麼會繡這兩個字送給我?”
月娘說:“我沒讀過書,不識字。不過我在我家的祠堂上看過這兩個字,我把它記下來了。”
陳老太太接着問:“為什麼?”
月娘回答:“因為我覺得很有意思!‘追遠’就是說我們要永遠記得我們從哪裡來,不能忘了我們的源頭。也是在叫後代子孫不能把祖先給忘了!”
陳老太太最後問:“那你知道,在拜祭祖先的時候供桌要擺放些什麼嗎?”
月娘胸有成竹回答得頭頭是道,陳老太太大加贊許:“現在很多年輕人連怎麼拜祖先都不會了,難得你那麼清楚!”
“追遠”這兩個字所反應出的文化内涵耐人咀嚼,早年下南洋的祖先們教育後代子孫不忘自己源頭的思想更是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正如這部劇中的一句台詞所說“如果你不了解你的過去,就像樹葉不知道自己是樹的一部分。”
從小到大,每年春節期間在我家,在我們當地,都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年三十的中午要把寫有已逝祖先名字的“茔”在正間中央張挂起來,謂之“請茔”或“請老的老媽”。這張“茔”上左邊是女祖先的姓氏,姓後面加一個“氏”字;右邊是男祖先的姓名,姓和名都全,一代一代從上往下排下來。在我家,“茔”面前的供桌一般擺上三小碗供品。還有一小盤水果,一般是蘋果、香蕉、桔子;一小盤糖,一小盤糕點。先點上三炷香,父親燒完一疊黃燒紙後意味着讓“老的老媽”先吃,他再鄭重地磕三個頭,然後全家人才能坐下來吃這頓豐盛的午飯,等同于“年夜飯”吧。
每家的“茔”面幅有大有小,有的人家一面窗那樣大的“茔”上還有畫的人物,頂端是正襟危坐的老公公老婆婆。有的人家的“茔”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類似于家譜,但這樣傳下來的寶貝鳳毛麟角,父親說我家的在上個世紀“破四舊”中被燒毀了,他後來找了同一家族的人家重抄了一份。如果是新制的,不能說“買”得說新“請”的。有的人家連“茔”都沒有,供奉的隻是牌位,真是可歎可惜!各家的供品有的多有的少,都非常莊重。
大年初一拜年的時候,進了每家的正間都會看到供養的“茔”,活潑好動吵鬧的小孩子見了也會立馬安靜下來。大人們往往圍在“茔”周圍讨論一番。
過了大年初三,用我父親的話說就是“三天年過去了”,要把供品撤掉,把“茔”收起來,謂之“送茔”。到了正月十四中午,再“請茔”,過了正月十六再“送茔”。一年當中,這個“茔”隻在春節、元宵節拿出來各供奉三天,其他時間被小心收藏着。
從小我就被父親教育“茔”上寫着我們這個家族祖先們的姓名,小時候懵懵懂懂的我也學着父親磕頭,覺得挺有意思。對上面的姓名我全然陌生,也沒有一點兒感情。随着我的長大,我的爺爺的、二伯的姓名,奶奶的姓氏,最後是七年前我母親的姓氏被寫上去,我逐漸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明白了它存在的意義,産生了愈來愈深的感情,有了更多的思考。近七年來,我在父親的指導下準備供品,熟知了整套拜祭儀式。
“追遠” ,追念遠去的先人,拜祭我們的祖先,了解幾百年來我們這個家族的起源與變遷,追念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逝去的親人,回憶着他們在世時的音容笑貌,走好我們剩下的人生之路。
歸根結底,我們都是那個一心尋根的孩子,我們極力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找到一條回家的路,直到我們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不會迷路!
注:苟永明的故事在網上看了很多視頻和文字材料,我家的“茔”不方便拍出來!文章若有個别不妥之處,後續我會再修改一下!
- 上一篇 雪後散步,偶遇雪人
- 下一篇 青山綠水映晴空,世間萬物皆成詩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