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教孩子理财,“3招省錢秘笈”必不可少
老話說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财是否理你,首先要取決于大的經濟環境是不是健康、運行良好,市場操作和産品是不是規範,否則我們普通人大概率隻能成為血本無歸的韭菜。
尤其是經曆了這幾年的大環境的形式,讓我們明白了現金為王的重要性,鈔票在手、才是王道。所以,這時候老一輩的攢錢技能就派上用場了。
這年頭,教孩子理财、培養财商,還真不如教給孩子爸媽那一輩的攢錢秘籍,既能保證賺點小錢、還能确保你把錢攥在自己手裡。
第一招:學會變廢為金
有個網友說她爸媽在廣州城中村居住,家裡承包了一家小零食店的紙皮,零食店老闆嫌自己賣廢紙皮浪費時間,就讓她爸去賣,爸爸每斤給他6毛5,然後自己拉着紙皮去遠一點的地方以8毛5的價格賣掉。每斤可以賺2毛錢差價。
由于零食店位置好,每天銷量好,紙皮自然也多,她爸每天去一兩趟,賺50元左右,一個月就是1500元,靠着這點差價一年下來可以多收入1.8萬元,這完全是工資以外的收入。而一年賺一萬八 相當于36萬放在儲蓄裡每年收5%的年化利率了。
靠着這種變廢為金的方法,雖然發不了财。但至少他們可以吃點好吃的,買兩件平時舍不得買的衣服,順便還鍛煉了身體。
我爸媽的鄰居也有這種變廢為金的習慣。
他們是一對八十多歲的夫妻,男的曾經是事業單位采購部的當家人,所以家庭條件不錯,積蓄加退休工資,老兩口基本能安享晚年。
但即便如此,老太太還是喜歡在小區撿瓶瓶罐罐紙箱紙殼的垃圾賣錢。
二十多年了,老太太愣是靠着“撿垃圾”給兒子“撿”出一套市區房子的首付出來。
可能我們現在不太舍得讓孩子去“撿垃圾”,但這種讓孩子随手攢瓶瓶罐罐、硬紙殼的做法其實有不少好處:
培養孩子不浪費的習慣;
給孩子種下“洞察商機”的種子;
培養了孩子的環保意識(垃圾分類、廢物再利用、可循環資源)。
第二招:學會砍價
估計不少80後和我一樣,見識過父母逆天的砍價本領。
小時候我和我媽逛街,那時候還沒有大型購物中心,買東西都去露天個體攤位。
一件40元的兒童外套,我媽首次報價15元,最後和攤主推三阻四幾個回合下來,18元到手。
一個20元的書包,在我媽的世界裡超過10元買就虧了。
菜市場4.5元一斤的玉米,我爸最後能談到4元一斤,攤主還會給足分量、不用“八兩秤”。
逛夜市或者旅遊景區的市場更誇張,她們能把小商品的價錢砍價砍到去個零、再對半才肯罷休。
父母砍價本領高,一方面是知道賺錢的辛苦,能少花就少花一點;另一方面,多年習慣養成,他們已經把砍價當成一種樂趣。
小時候跟在父母身邊,看他們砍價會覺得有點沒面子,現在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能有這種本事真好。砍價能讓孩子明白:
父母賺得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所以要養成勤儉節約好習慣;
可以讓孩子更生動地理解成本、差價、毛利潤這些概念;
砍價的過程可以培養一個人說話和談判的技巧、情商、智商、以及幽默感,甚至“臉皮厚”的技能,這些都是将來行走社會更暢通的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第三招:懂得貨比三家
無論是買衣服、買日用品、還是家裡的大件,父母從來都不會直接就買,而是每次都會多走幾處、貨比三家,選出性價比最高的産品。
在網購發達的今天,我們貨比三家會更容易,隻需幾秒鐘動一動手指的事兒,但别忘了讓孩子也許會這個技能,雖然有時你會為貨比三家多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有點煩躁,但通過貨比三家我們能讓孩子:
懂得尋求“靠譜”和“有公信力”的渠道來源;
能通過比較明确自己的核心訴求;
最終,在收集完全面的信息後,學會做出決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