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活?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那麼什麼才是生活?生活就是生機勃勃地活着。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人敢想,才有期待,才有預期和共識,現在就是共識經濟。
我們兜兜轉轉,屈服于職場,受制于資本;但不能總是等着系統來改變,要自己先動手改造自己。
1,人活着要有夢想,激情,要有被點亮的感覺。
2,做喜歡的事情,将喜歡的事情做到極緻;順便賺錢,而不是為了賺錢,做很多不喜歡的事情。這點真的,很難很難!
3 ,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喜歡的事情,哪怕最後沒有取得大的成功,至少這個過程是愉快的,回憶起來也會覺得不枉此行。
要是一輩子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最後結果也不好,那就虧大了。
4,做喜歡的事情也有一個前提,基本的溫飽沒問題。
5,做喜歡的事情并不代表一帆風順,也是磕磕絆絆;但是因為喜歡,因為堅定,我們就能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喜歡和堅定大于困難。
我們上學考分,還是不學無術?但學是一定要的,快樂學到,那是幸運。
你快不快樂我不管,反正首先你得聽話。
極少數人在約束中還能找到快樂,成為精英。
我們絕大多數在約束中、在職場中失去自我,成為牛馬,渾渾噩噩過一生。
其實這種“有意思”的能力,很多人在某些瞬間都可以有。放在拉康那叫掙脫一點意義之網,放在海德格爾那叫本真,我們有時候叫靈性靈光。
任何想法和目标,如果是外力強加的,很難生出動力。除非是從他内心生長出來的。那麼,我們該如何給學生和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能讓他們從心底裡渴望,有目标呢?
學生當中也有幾個有自己短期目标的,表現出來的學習狀态是不一樣的。有目标有渴望才有動力,現在的學校就不知道怎麼能讓自己孩子找到目标,已經盡能力在給他們願意嘗試的地方提供支持,但沒有看到那種發自内心的,特别想做的事。
這些大概就是應試教育最大的悲哀,隻為有效,不為有趣。
我們社會正在從生産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已經讓多樣性發展切實的按到了每個人的臉上;尤其是對下一代來說更是如此,大家的方向不再需要統一集中了。
方向變得發散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形成差異化。
我們已經在需求端倒逼教育做出更多的改變了,快樂并不是不努力,遊戲也不是玩物喪志;關鍵在于你是否能玩出名堂,是不是在用腦子玩,是不是能完成更多的花樣。
這塊鴿血紅其實沒什麼價值,價值都是人去定義的;人比這塊石頭更有價值,有趣的人,有趣的靈魂更重要。
生活,本應該是多姿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本應該是熱氣騰騰,而不是死氣沉沉。
我們究竟怎樣才能懂得生活,去過真正的生活呢?
- 上一篇 爺爺的幾件小事
- 下一篇 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Part2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