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臨界知識的三個途徑【論知識管理】

臨界知識,是關于“知識的知識”,是能指導生産生活的基本規律。也有把它叫做“元知識”、“決策模型”、"第一性原理"等。為何改變先從心智模式開始?

獲取臨界知識,先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着手,因為底層基礎規律都是互通的。那該怎麼獲取呢?

一、追溯到重要知識的原始出處

追溯原始出處的目的,是找到這個臨界知識的限制條件和适用場景,這也是我們使用這個“知識”的必做工作。

比如,複利模型,大家都知道他其實最終來源于一個數學算法,

F=P*(1+i)ⁿ ,F 是未來價值,P是目前價值,i是利率,n是執行次數。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影響未來價值的,一個是目前價值量,一個是利率,一個執行次數。在當前價值一定情況下,利率的增強,和不間斷的執行是重要影響因素。
它适用的場景(本質)是:當做一個事情後,它産生的後果能參與第二次運算,并加強它。
它的局限是:不能打斷這個這個循環。

二、嘗試用更基本原理解釋這個知識

隻有不停的深挖,才可能找到這個知識的最底層聯系。

比如:我們常說“一萬小時定律”,孔子也在講“學而時習之”,也有人創造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歸根到底,都可以落實到腦科學中。

我們知道技能的掌握,記憶的深刻都來自于“腦部的神經鍊”強弱,腦神經鍊越粗,他就會越牢靠。

針對不同技能的掌握方法,就是怎麼将這部分神經鍊鍛煉得更強。所以不同的行業技能,要有不同的訓練方法。

當然,也有人提出假如無法找到更基本原理解釋這個現象,那就自己提出假設,并自己想辦法驗證。這點對于新手來說,顯得比較艱難,但可以嘗試。

三、建立知識模型庫

查理芒格說,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模型庫,并時常把玩和訓練它。

它說,常用的臨界知識(決策模型)大概有20多個,但他建立了大概100多種臨界知識。

歸納總結并提高,曆來是學習的必經之道。


...

《好好學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