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故事》

前幾年疫情正猛的時候,我趁着居家辦公的機會,把屋子裡的藏書整理了一下,居然發現好幾本沒拆封的“新書”,其中就有羅伯特·麥基的著作《故事》。

這本書比較厚,封面簡單樸素,除了醒目的主标題“故事”以外,還有不起眼的小标題“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和學校裡的培訓教材沒什麼區别。

如果光看書的外表,很難讓人産生一睹為快的沖動——篇幅長就不說了,還顯得刻闆教條,内容想必也和教材一樣枯燥單調。當初不是因為共讀群推薦,我應該不會主動買這本書。

畢竟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書跟人一樣都需要精美的包裝,像這種以素顔示人的書,如果沒有十足的底氣,确實容易被外表耽誤。

不過當我沉下心來,認真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逐漸感受到了它的底氣所在。首先,這本書不講規則,沒有提供可以直接照搬的公式和套路,也沒有所謂寫作秘訣和旁門捷徑,更不會教人揣摩市場行情和迎合觀衆。它鼓勵獨創,強調對觀衆的尊重,以及用一絲不苟的态度去創作缜密的世界、人物和故事。

其次,這本書既講故事,又談事故。作者用深入淺出的筆觸描述故事創作的基本原理,涉及故事結構、人物性格塑造和沖突設置等諸多環節。通常情況下,一個好的故事是圍繞一個中心沖突展開,主人公有着明确的欲望,而故事的發展則是主人公為了實現這個欲望所做出的努力和遇到的阻礙。

并且作者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把經典影片中的典型場景進行解構和拆分,耐心細緻地告訴我們編劇處理細節的方式,以及怎樣識别故事中的沖突和轉折點,幫助我們從看熱鬧過渡到看門道。某些角色看似不經意的對白和下意識的動作,往往為後面的情節發展提供了關鍵線索。要是觀衆感覺敏銳、洞察力強的話,就會第一時間注意到這類細節,從而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一個故事好在哪裡,作者也列舉了一些失敗案例,告訴我們創作事故是怎麼發生的——要麼不夠完善(缺乏進展過程),要麼不夠真誠(動機虛假),要麼不夠精煉(人物累贅、情節拖沓),要麼不夠嚴謹(文本空洞,漏洞百出)。這些都是故事平淡乏味,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最後,作者深入探讨了故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強調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他認為故事必須抽象于生活,提取其中的精華,但又不能将生活抽象化,失卻了生活的原味。也就是故事必須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生活,以至于除了世俗生活之外,别無深度和意味。

作者還進一步強調,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設備。我們人生中有那麼多時間會在故事中度過,無論看書、看戲、看新聞,還是吹牛閑聊,我們不是旁觀别人的故事,就是講述自己的故事。

而且我們從故事中尋求整治人生混亂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我們對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類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層次需求,這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而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和情感化的體驗。

所以在作者眼裡,故事從娛樂工具升華到了人類靈感的首要來源(價值觀、人生的是非曲直,是故事創作的靈魂),成為人類捕捉生活模式的一種方式。通過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生活的正面、側面和背面,體驗不同時空下的情感碰撞和人生際遇,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的意義。

正因為“我們都是人類,經曆着同樣根本的人類難題,提出同樣根本的人類疑問,生活在不斷縮減的時間陰影之下”,所以那些超越所有社會和曆史的叙事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并且創作者的初衷都是為了發現生活、運用思想和宣洩情感,使我們在不斷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一個虛構的世界,照亮我們的日常現實”,進而增加生活的深度。

因此在故事高手創造的世界中,在人物及其沖突的深處,我們往往能夠重新發現自己,體會到人性的複雜幽微。

總的來說,這本書内容豐富、通俗易懂、實操性強,不僅創作者可以學習到如何構建出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普通讀者也可以從中獲得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