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懲罰不是目的,是手段
傳統教育:“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體罰孩子作為一種傳統,被看作是塑造孩子性格、糾正不良行為的必要手段。
這些觀念代代相傳,讓許多父母堅信,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反思這種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長?
于是,現代教育理念倡導:賞識教育、快樂教育,強調以鼓勵和贊美來激發孩子的内在動力。
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很多孩子因缺乏必要的約束和規則教育,變得無法無天,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
随着“賞識、誇獎、快樂”教育,迎合父母的教育理論應運而生,被大力推廣。
“懲戒教育”日漸淡出。尤其是學校教育,老師們甚至到了談“罰”色變的地步。
面對不服管教的孩子,很多老師有着“老師越來越難當”的感慨,不敢管,沒法管。
有着力不從心的感覺,消極應對的結果就是大家常看到的學生利益受損。
一時間在教育孩子要不要懲罰的問題上,長期以來都有着争論。
事實上,教育孩子不能簡單地劃分為“懲罰”與“不懲罰”。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其本身并無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如何使用。
其實,從“教育”本身而言,不僅有表揚、批評、獎勵,而且應該有懲罰,制衡、制約。
懲罰教育不在于懲罰本身,而在于通過懲罰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學會承擔責任,并避免再次發生。
“懲罰”教育,從某方面來說,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種。
不過懲罰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不管怎樣的“懲罰”教育,都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體罰,以及打罵替代
要知道懲罰與體罰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偷換概念。
【代替懲罰】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應不應該受到懲罰?如何讓他長記性?
懲罰——解決問題
例,弟弟把姐姐最愛的書撕了一頁,姐姐狠狠的把弟弟推到,結果弟弟的後腦勺磕到地上。
這時,很多家長通常是打罵,火冒三丈
①傾聽并且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評論他所說的,鼓勵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達出來。總結孩子的觀點。
父母:我注意到弟弟弄壞了你的書。你很生氣,因此你推他,是這樣嗎?
孩子:是的,他總是讓我很煩,撕了我最喜歡的書,我就推了他,他應該玩自己的玩具。
②說出你的感受和需要(這部分最好要簡短)
父母:我想談一下我的想法。
你和弟弟相處的不友好,媽媽有些擔心。
③邀請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父母:讓我們一起想想看有什麼辦法。既能讓弟弟安心玩兒,同時他也不會破壞你的東西。
④寫下所有的想法,不要對想法的好壞做評論(可能的話,讓孩子先來)。
孩子:讓他待在自己的床上。我可以關上自己的房門。給他另一本,我不介意他弄壞的書。
⑤挑出哪些想法你們不接受,哪些你們能接受,以及你們計劃如何執行。
父母:如果他動你的東西,你不想讓他碰的時候可以溫和的和他說嗎?
如果這些方法你都試過了,不管用的話,你可以随時來找我,我會把他帶出你的房間的。
再完美的計劃都不會是永久的。孩子6歲的時候,這個計劃可能有用,到了7歲,可能就沒用了
生命是個調整和再調整的連續過程——你必須不斷應付新的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可以教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
- 上一篇 關于夢境的認知
- 下一篇 背靠薄涼席蘆竹,雁聲驚夢九天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