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孩子王》裡,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懷才不遇!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阿城的小說《孩子王》,你看過了嗎?

在現代,很多人都埋怨,說自己的事業,慘不忍睹,前程不堪前走。

沒錯,在如今這個疫情肆虐、經濟很不景氣的國際大環境下,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對前程,他們很迷茫。

但相較于70年代,如今的生活,已經是好得太多太多了。在那些講述就業與生活的書中,我覺得,作家阿城寫的《孩子王》,是那些書裡的佼佼者。

《孩子王》講述的,是七十年代時,作為知青的“我”,到學校任教的故事。

在故事中,“我”以學以緻用為教學的理念,但卻與當時流行的教育理念相駁。任職幾個月後,我便被總場解雇,調回了分場。

放在當代,“我”的理念是正确的。可在那時的大環境中,“我”,卻被歸為了“異類”。

當看到故事中的主人公被解雇,要求離開學校時,我,感觸良多。

我知道,主人公是一名聰明人,很可惜,在那個時代,他卻懷才不遇。

故事裡,在那些懷才不遇的人當中,還有喜歡聽收音機的老黑、歌唱能手來娣,以及那位力大無窮的王七桶。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01.機遇是才能與起跑線的結合體伏爾泰說:“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三大:煩悶、縱欲、饑寒。”

是的,無論在哪一個年代,有工作的人,總會免去不少的煩惱。可在工作的問題上,真正的要點并不在于煩惱,而在于,能否遇上人生中的那個伯樂。

遇上伯樂,是需要條件的。

如果沒有相應的才華、沒有适當的人脈、進不去相應的圈子。那麼,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個人能遇上伯樂的機會,很微小!

《孩子王》一書中的老黑,就遇上了這樣的困境。

老黑是一位精明能幹的人,卻由于隻有小學學曆,使他無緣于入選老師的名單之中。

對于自己的未來,老黑看得很清楚,他說:“……我才算上了小學就來這兒了,上學也是念語錄,唉,不會有出息啦!”

其實,老黑口中所謂的沒出息,并不是他的錯。

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能吃頓飽飯已是每個人的夢想。上學,自然成為了一種奢侈。

而“我”卻恰恰相反,“我”讀了四年中學。正是這段學習的經曆,使我勝于老黑,入選在教師的名單之中。

實際上,老黑輸的,并不是實力,而是起跑線!

如果老黑并沒有當老師的想法,那還好一點。但看了故事後,我知道,老黑是很希望當教師的。

故事中有這麼一段:

“夜裡,老黑打了一盆水,放在我床邊,說:‘洗吧。’我瞧瞧他,說:‘吓!出了什麼怪星星,倒要你來給我打水?’老黑笑笑,躺在床上,扔過一支煙,自己也點着一支,說:‘唉,你是先生了嘛。’”

老黑之所以會親自為我打水,其實,就來自于老黑對教師的向往。

因為尊敬,所以向往。

短短的一段話,作家阿城就從側面,把老黑對教師一職的無比向往,活靈活現地寫了出來。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02.正确理念的“滑鐵盧”俄國作家契科夫說:“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将成為什麼樣的人。”

是的,契科夫道出的,是一種執着和頑固的理念。

當我們都認為事情是對的的時候,我們就将成為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因此,當我們遇上那樣的問題時,我們就會缺乏變通,缺少對事情本質的深入思考。

在《孩子王》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我”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學習的本質,就是為了學以緻用。

很可惜,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學與用,卻不是同一回事。

在故事中,孩子們已經讀初三了,但他們卻連一篇百來字的文章也無法寫好,課本也讀不懂。這,是否體現了當時教育體系的不足呢?

寫到這裡,我又想到,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在考上大學後,他們課堂上所學的數理化,就成為了腦海中的一門擺設。

甚至,他們還不知道數理化學來幹嘛,都有啥用!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故事中,“我”的學以緻用的教學理念,是正确的。

學習,是為了日後的生活,而不是為了消磨今日的美好時光。

盡管“我”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可後來,“我”卻被總場解雇,重新分配到了生産隊。

這看似一種解雇,但實際上,那是觀念的對碰,兩種不同教育觀念的對碰!最終,教學理念的不同,使“我”的教育生涯,以及“我”的人生,遭遇了“滑鐵盧”。

如果把“我”的理念放在當今社會,相信會廣受家長的歡迎。可在那個時代,卻無法讓人接受。

由于故事中的那些人,絲毫沒有意識到我的理念在當時,是一件“寶貝”。所以,才造成了“我”的懷才不遇!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03.懷才需要平台有人說過:“不要抱怨,不要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這種狀況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

我覺得,這句話有對的地方,但也有不對的地方。很多時候,即使人是懷才了,也需要通過平台,才能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的。

就如《孩子王》裡的來娣。

來娣是一名廚娘,同時,她也精通音律。很可惜,她的才華,被生活所累,無法施展。

在“我”将去學校任職的前一天晚上,來娣在“我”的面前毛遂自薦,希望“我”能把她引薦到學校當音樂老師。

在當時,音樂老師是一個緊俏的職位,學校很缺這樣的人才。很可惜,“我們那一幫人”聽了來娣的話,都隻表示了一個“呵呵”。

在我第二次回生産隊的時候,來娣又把當時的“寶物”字典送了給我,還約定與我合創一首歌曲。很可惜,直到我把工作弄丢,“我”,依舊把來娣的請求,“呵呵”以對!

來娣缺乏的,是才華嗎?不是!她缺的,是平台。一個能讓她抛去困苦,實現抱負的平台。

所以說,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并不是你毛遂自薦,并不是你滿腹經綸,你就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04.有才也需得到認可在楊绛的《一百歲感言》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看到這個觀點,我想到了故事中的王七桶。

王七桶是整個生産隊裡力氣最大的人。用今天的話說,王七桶是一名“大力士”,一人幹十人活的那種。

無疑,王七桶是有才的,很有才、很有才。很可惜,他卻是一個啞巴。可能是這個緣故,他被很多人當成了笑話,成了一位“老好人”。

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形容王七桶:

“王七桶綽号王稀屎。稀屎是稱呼得極怪的,因為王七桶長得雖然不高,卻極結實,兩百斤的米包,扛走如飛……”

可見,王七桶的身手,與金庸筆下的張無忌,楊過,相差并不太遠。可盡管他有這樣的才能,卻依舊被生産隊的人看不起。

故事中是這樣寫道:

“兩個隊的人互相讓了煙,都沒有人讓他(王七桶)。我想了想,便将手上的煙指給他,說:‘抽?’他轉過眼睛,一臉的兇肉忽然都順了,點一點頭,将雙手在褲上使勁擦一擦,笸籮一樣伸過來接。三隊的司務長見了,說:‘稀屎,抽煙治不了啞巴。’大家都笑起來。”

在人們對王七桶的态度中,我意識到:王七桶的力氣越大,交到他手上的事情将越多,他的工錢,則可能越少。

沒錯,王七桶是很有才,可他的命運,卻是如此的糟糕。為什麼?我覺得,那是因為,即使有才,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認可。

認可有兩個維度,其一是認可某人的才能,其二是認可某人這個人。如果一個人得不到别人的認可,那麼,他做事越是賣力,别人越是會鄙視他。

可以說,王七桶,是生活中的“老好人”。

沒錯,王七桶力大如牛,不過,他的力氣再大,也不過是一頭牛。是牛,就得做最勞碌的事,并得不到别人的感激。

所以,王七桶的能力,是用錯了方式,也用在了錯的人身上!正因如此,王七桶的才能,就這樣被埋沒了。

從這個角度說,王七桶,是懷才不遇的。因為,他缺乏了别人對他本人的認可。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寫在最後

其實,每一個時代,懷才不遇都有各自的不同,各自的方式。

在一個物質豐裕的年代,懷才不遇代表的,可能隻是一種物質的匮乏。而在物質匮乏的年代,懷才不遇,可能代表着無法繼續生存!

薛之謙在 《吐槽大會》上是這樣說過:“在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懷才不遇。”

也許,薛之謙的話是對的。薛之謙的對,是因為他生對了年代。那個讓人尚能折騰,而無需為生存而掙紮的,好的年代!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