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

      常言道:人不能總是死讀書、讀死書。

      所謂死讀書,是指讀書者隻顧讀書、記通篇的知識,而不去實踐、不去驗證。知識之所以受人推崇,以成為“知識”,這二字是有不同内涵的:“知”,即知道、知曉,“識”,則為認識。你去做事、實踐,才能有所見聞,把“識”,轉化為“知”。“知行合一”是最最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原名是為“陶知行”,後又改名才叫做行知。何以?他認為,先有行,才能知,怎麼能不先行就知呢?是了,這便是知行的關系。

      所謂知識的得到,必得先經過行動和實踐,人要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總有一些唯心主義錯誤認知的人,盲目誇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不重視物質的作用。仔細想想,如果有一件事在什麼都沒發生、或被試驗過之前,怎麼就能被人知道将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古代中國向來經驗主義統治科學界,做的事情很多、勤懇的中國人在無數次的勞作和觀察中獲得很多經濟文化科技的經驗,這不就是靠實踐才能得來的嗎?最初的農民,不種地,能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歌嗎?難道人類起源之前就有無數著作寶典供後人閱讀學習了麼?自然不是。王陽明幹坐着、什麼也不做、對着自家後院的竹子盯了七天,妄想隻用自己的本心去格物,最終不也一無所獲麼?隻是靠心、靠腦去想,光指望前人經驗就想做成事、成大事,那是癡心妄想罷了。“紙上談兵” ,就是一個證明“人不能死讀書”這一論點的最好論據。

      再說說為什麼不能“讀死書”吧。所謂“讀死書”,我個人淺薄認為是:一個人苦心竭力研究文獻,一味汲取書中“知識”,而不辨真假、不識糟粕、囫囵吞棗式獲取“知識”的行為。時間從古至今一直在流逝,時代永遠在變化,曆史的暗河雖漫長卻不是一成不變、不起波瀾的。說通俗點,有些東西,是會過時的。不是所有知識和經驗能夠适用于每一個時代,人要學會變通,要學會随機應變。當然我說的随機應變不是讓人做什麼牆頭草、搞什麼朝令夕改。老祖宗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全盤接受,你要用辯證的思維去批判,分出個好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會審時度勢,而并非勢利眼,懂得觀察環境的變化,做出适當的決定。就像春秋戰國時商鞅為推動變法舌戰群雄那樣,勇敢的批判老祖宗留下的糟粕,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現有的特征,做對事、做好事。

      書本、知識、經驗等,不是萬能的,是妥妥的一把雙刃劍,有好有壞。用好了,即知行合一、經世緻用;用不好,就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終食惡果。

    (純原創,侵權必究)

...

網圖,侵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