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童年的記憶(4)

...

1435296029762020530.JPG

前些天回老家,按照習俗,給故去的母親燒三周年。

那天恰好是正月十五,偌大的陵園隻有我們兄弟幾人。陵園依山而建,遍植的松柏,被漫白雪映襯的越發青翠。我們清掃完父母墓地上覆蓋的白雪,擺上貢品,點上三炷香,和他們說說心裡話,報平安。我想,在另一世的他們,一定還會惦記着他們的兒女。

每次回老家,總是會吃上一頓“殺豬菜”。這次當然也不能“免俗”了。從陵園返回的路上,驅車拐進了山腳下小鎮的一家殺豬菜館。

館子不大,僅僅擺了四張桌子。外面冰天雪地,服務員大姐卻隻穿了件半袖T恤。這可能就是北方冬天的特色之一吧!

殺豬菜起源于東北農村,接近年關的時候,家家都要殺豬過年,以五花肉、豬血腸、酸菜為主炖在一起,吃的時候蘸着蒜泥吃。現在日子好過了,殺豬菜成為北方菜肴的一個代表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已經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曆史記憶的體現。

五花肉、血腸、酸菜是殺豬菜的标配。熱氣騰騰地上桌,迫不及待地抄起筷子,蘸上蒜泥,送入口中,幾個人禁不住頻頻點頭,異口同聲地說:還是這個味!


...

微信圖片_20240303193913.jpg

...

微信圖片_20240303175034.jpg

...

微信圖片_20240303174516.jpg

這些年雖然漂泊在外,但是家庭飲食、口味依舊是以東北菜為主。也許是年齡的增長,味蕾的退化的緣故,感覺味道不如以前了。現在看,并非如此,因為隻有回到家鄉,才能吃出以前的味道來。

談到這個話題,兄弟幾人便翻出了有關吃的記憶:伯母包的狍子肉白菜餃子最鮮美,大伯做的溜肉段、鍋包肉最地道,姑姑包的羊肉酸菜餡餃子最香........

他們講的都是想當年過年才能吃上東西,我當然喜歡,但是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還是拌豆角和烤家雀(麻雀)。

拌豆角用的是自家園子裡種的肉多豆小那一種,半尺多長,白白的,我們叫它“大姑娘挽袖子”,現在想想,又長又白,倒也是貼切。那時候豬肉是憑票供應的,炖豆角的時候能放點葷油(豬油)就覺得很香了。每頓吃不完的豆角,下一頓會和拌黃瓜絲混在一起,竟然能吃出肉的味道來。好吃的訣竅是一定要拍些大蒜在裡面,否者是吃不出肉的味道來。現在自己還會弄這道菜來吃,聊勝于無吧。

烤家雀,是小時候我和姑姑家的表兄弟獨享的美味。姑姑家裡面有兩隻氣槍,子彈是自制的。先是把鉛塊放在鐵鍁裡面在火爐上加熱,化成薄薄鉛片,然後用特制的鉗子壓出來一枚枚小小的鉛彈。

打鳥基本上都是清晨到林中去,那時的鳥兒剛剛醒來,叽叽喳喳,似乎在呼朋喚友,十分興奮,警惕性也不是很高。表哥們的槍法實在是好,基本上是彈無虛發。我則手拿一根細細的鐵絲跟在後面,每當槍響鳥落,便連忙跑上前去,從草叢中找出身體依然熱乎乎的鳥,從鳥嘴的下面穿在鐵絲上。鳥的種類很多,已經記不得了都是什麼了,家雀居多。那時,家雀可是和老鼠、蚊子、蒼蠅一起被列入“四害”,打家雀可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休息時,我們會離開樹林到河邊,把鳥的皮毛和内髒除掉,抹上點鹽,穿在樹枝上,放在攏起的柴火上烤,不一會香味就會鑽入鼻子裡。現在想想,在當時物資匮乏的年代,一群尚未成年的孩子,能夠吃上一頓野外“燒烤”,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還有更美味的,那就是姑姑用鳥肉包的餃子了。先是把鳥兒收拾幹淨,用刀背仔細把骨頭拍碎,剁成肉餡,然後加入剁好蘿蔔。包出來的餃子,味道十分鮮美,甚至勝過伯母包的狍子肉餡的餃子。

當然,“貪食”美味是要付出代價的,我的右手臂上至今還有一個豆大疤痕,那是小時候“狩獵”時被“誤傷”留下的紀錄。現在,每當回老家和表兄弟們相聚的時候,我總會撸起袖子,展示展示,引來陣陣歡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