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之間嗅得到相互成熟與否的氣息

...

《friends》


24歲的我和14歲相比,身邊的朋友還是那些朋友,但是相處的細節和顆粒度的把握卻比以前多了很多。

以前小時候可能可以肆無忌憚的說出“你最近怎麼又胖了”,或者不顧朋友感受亂把自己的情緒傾瀉一通,但是現在大家都會考慮:

自己說出的話對别人有沒有傷害?這句話說出後朋友聽到會不會多想?

我這句話是不是對朋友的幹涉?有沒有必要麻煩到朋友一次次的聽到自己的破事兒?她們聽多了我的破事之後會不會對我産生不耐煩?

最典型的一點就是戀愛了。

以前小時候我都會仗義直言,對戀愛的朋友說你和他分吧,但現在大家都明智的三緘其口,讓戀愛腦自行沉溺其中,完成了上頭全過程後,下頭再去聊這件事情。


以前我們會對待别人比較有禮貌,對朋友比較随意,開玩笑不會顧忌太多。但是越長大越會注意自己每次說話的尺度,在意分寸和場合,在意有其他人的時候,哪句話會不會駁朋友的面子,哪句話有沒有讓朋友很下不來台。

這不是無用功,也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大家各自長大後,為了自尊和獨立需求作出的調整。越是長久的關系越需要達到動态平衡,比起小時候,二十來歲的年紀的我們這一期間都處在找“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階段,需要陪伴理解,也需要尊重和認可,所以真誠和雙向奔赴不變的情況下,朋友的相處方式也需要做吃相應調整。

披上“性子直”外衣的口無遮攔,我跟你熟所以才這樣(随便)對你,還延續這種舊的相處方式的友情已經情理之中的在人生中退場了。


所以如果想要讓現在的朋友依舊是十年後的朋友,不斷的調整自己,總結和反思做得不好的細節十分有必要。

我和我的朋友都是會進行自我反思的人,對于發生的每件事都會思考自己的态度和立場是不是正确的,自己的語言表達或者思維方式能不能更上一個層次。

大家上班都很累,希望盡量為彼此提供的是快樂和輕松的氛圍,而那些難過和郁悶以及焦躁的情緒就發洩在自己的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盡量不影響朋友。


我一直對友情隻有一種模糊的感覺和細節的反思,但是最近在研究人情世故和為人處事的我,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了一些殘酷的真相: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你暫時不能成為朋友的支撐,那麼首先不要成為朋友的負累。


一、同樣的煩惱不要訴說第三次

沒有人會喜歡抱怨的人,每個人的修養也會要求自己在别人不開心的時候為别人提供支撐,但這種由修養出發的耐心支撐是有限的。

如果第一次抱怨工作,朋友會同情的聽你講;第二次跟朋友講,朋友會沒有第一次感觸那麼深,如果同樣的話題還有第三次那麼朋友就會開始産生厭煩,開始不動聲色的與你和你的這個話題劃清界限。

為什麼說每個人必須學着自己解決煩惱呢?

因為當你把本該自己解決的煩惱分攤給朋友,無底線的消耗朋友的能量的時候,慢慢會發現不知哪一天自己就沒有朋友了。

隻有當大多數情緒你能自己消化,大多數煩惱你能自己解決的時候,偶爾為之的吐槽才會被朋友所接納和不被厭煩。


換到我自己身上,我也不得不承認,對于那種平時不愛吐槽,偶爾憋不住了才必須要抱怨的人,我會給予極大的理解和同情,但是如果長期一直以來有喜歡抱怨的行為的人,ta的抱怨在我看來會視為矯情、怎麼又開始了。

我可能不會明顯表現出來,但是我會慢慢的不自覺的很敷衍,乃至于想辦法避開這種抱怨。

我自認算是朋友中比較鈍感的那個人,我都尚且如此,何況日益敏感和追求自由的别人?


朋友要用在刀口上。要等到我們實在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坎,或者是走不過去的推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朋友的支撐才是有力量的,也隻有這時朋友才會感覺到被需要,你也會真正獲得走心的幫助。


二、能給予朋友的越多,才會被朋友喜歡更久


我和我玩的最長的朋友分别是14年和13年,我們職業不同,興趣也不同,但是能支撐着我們玩這麼久的原因,想來是因為她們一個能提供給我角度不同的溫柔支持,一個和我永遠在興趣愛好上有共振的部分,這個基底和長久認識的基礎,讓我們的相處十分愉快。

那我能帶給她們什麼呢?我想了想。大概是我能懂他們的點,懂傾聽,并且能給予溫柔和誠摯的鼓勵吧。


那麼我和其他朋友玩得來的基礎也離不開一擊即中的啟發、契合的生活習慣和相似性格帶來的輕松溝通,這些性格、習慣和相處氛圍構成了我們玩到一起的基礎。

但今年我們都在相處的細節上做出了改進,常常都在複盤,對方是什麼性格?我需要注意什麼?以及我們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在這種摸索之中找到自己需要改進和想要變好的地方,也越來越考慮朋友之間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人生來孤獨,也做好了有一天朋友會離開我們的準備,但是在目前我們還能一起玩的時候,能做出的選擇就是:改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察覺自己以及對方的情緒,不斷優化我們的相處細節。


如果我們能夠把不好的東西大多數自己消化,而把那部分自己不能消化的編成段子來和朋友講,以及在自己能量充足的時候分享給朋友那些快樂的事情,對于不同的朋友聊不同類型的話題、察覺到朋友聊的話題背後的情緒,能做到這些,就會是讓人願意相處的朋友。


三、人際關系是給予,而不是索求


我們願意和某個人在一起,不管是當朋友還是戀人,一定都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人有所圖。或是圖些物質便宜,或是圖一些情感需求,或是一些相處氛圍,總而言之我們需要從别人身上得到一些什麼。

相比于戀人,朋友的關系會更純粹一點,我們隻是純粹的希望從朋友身上得到快樂和輕松,最起碼和朋友一起的時候,要比一個人呆着的大多數時候更加熱鬧和好玩,我們才會願意和朋友繼續一起玩兒。

那麼不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如果經常能給朋友一種相處快樂和輕松的感覺,朋友就會願意繼續和我們玩。也隻有朋友感覺和我們玩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才會願意分出時間和精力去傾聽我們平時的一些煩惱,或者在意我們真的發生了一些什麼。這很殘酷,但确實就是真相,隻有我們能讓朋友獲得輕松感,給朋友快樂,才會獲得朋友的喜愛乃至偏愛。


由于人的天性永遠是關注自己,那什麼情況下,我們會有餘力關注别人呢?

答案是自己生活的還不錯的時候。

當你自己學業不順,工作不好,戀情也受挫,你不當祥林嫂都很厲害了,大概率沒有時間照顧到别人的雞毛蒜皮。所以越是自己生活不順,越要把精力花在解決問題和想法子走出困境上,而不是把自己的不順吐槽給别人。除非自己試了又試到崩潰邊緣也夠不到突破口,這時才能在刀口上尋求朋友的幫助。

隻有當自己一切都捋順了,不為生活奔波,沒有巨大情感缺口,生活一切具備隻是稍顯無聊時,才能有餘力真正去共情别人的生活,才有心思去給别人快樂。

不要小看無聊,這說明生活待你不薄,沒有風霜刀劍讓你解決。


所以啊,過好自己的生活,才能有餘力幫助、傾聽和共情朋友,這何嘗不給了我們更大動力去完成自己呢?

友情或許不是愛情那樣的稀缺品,但絕對也是需要放在心上呵護的奢侈品。稀缺品沒有就罷了,對于這生命中的高奢品,我們一定要小心擺放,妥善收藏。


君不見,那些不夠成熟的成年人,已經被陸續清場了。職場要成熟,而我們在友情世裡,也要早日成為成熟的成年人。


———————————————————

                              作者簡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鐵生态觀察家,菜鳥翻譯。

第N次減肥中,輕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