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鐘就想揍孩子,怎麼破

...

圖片來自網絡

朋友小櫻,也是寶媽,孩子和我家米果差不多一樣大,快兩歲了。最近憂愁的給我說她總忍不住打孩子。

我頗為吃驚,聽她細說,才知道是孩子到了調皮搗蛋的年齡,惹的她總忍不住“瞬間崩潰”就“出手”了。

小櫻說有時候她打的還挺重,孩子屁股上的手印幾天才消退,可是,孩子哭也哭,鬧也鬧,回頭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小櫻說,忍不住打,打完了自己心裡又很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情緒反複,來回折磨,感覺自己快神經了。

我想起果爸有一次揍米果,因為她光着小屁屁,還要給地上坐,果爸擔心不衛生,虎着臉嚴肅的給她說不能坐地上,米果笑嘻嘻的看着爸爸,果斷一屁股坐地上,果爸很生氣的打了她,打的有點重,屁股上都起紅手印了,我埋怨他下手太重了,熊掌一樣,還使勁輪。果爸也是又後悔又心疼。

快兩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性格也有了轉折,小不點們惹怒大人的行為,簡直是一樣一樣的。

不管手多髒想吃就吃,越說越來勁。

吃飯時候把飯倒桌子,再撥拉的到處都是,要麼就是到處跑,吃飯跟打遊擊戰一樣。

說什麼都是“不、不、不!”,一點不遂意就哭鬧。

不能吃的零食,看到了非鬧着要。

不愛喝水,喝一口還要吐出來再玩玩。

死活不走路,要人抱。

要看手機,不給看就哭嚎。

生病喝藥就不用說了,要全家人輪流跳舞。

樁樁件件,分分鐘挑戰老母親的底線。

兩歲左右的孩子從混沌期過渡到懵懂期,聽不懂道理,還喜歡用調皮搗蛋的行為試探大人的底線。

不在戰鬥中爆發,就隻能在戰鬥中學習總結,如下:

01堅持正向引導

比如在“吃手”這件事上,家長越是大聲呵斥阻止,孩子越覺得好玩,Ta看你氣急敗壞,還為這種行為能成功的引起你的注意而高興,反而越發頻繁的吃手。

同理還有小寶寶愛“揪頭發”。

如果想讓孩子走向“正途”,就不能一味的呵斥阻止。

應付處于“口腔”敏感期、長牙期愛吃手的孩子,給孩子勤洗手,提供安全可啃咬玩具,幫助孩子過渡,如果條件不允許孩子吃手,就不動聲色的轉移注意力,而不是把孩子的注意力也引到吃手這件事上,講一堆Ta聽不懂的道理。

應對寶寶揪頭發的“小魔爪”,大人若無其事,溫和的把Ta的手撥開,沒有激烈的反映,揪幾次小寶寶就沒興趣了。

教育心理學上說,孩子身上很多缺點被大人一再強調,就變成了一個頑固性的錯誤。

“不要這樣做”的管教方式反而讓孩子更多的被強化“這樣做”。

所以不要總是強調孩子的錯誤,采用“正向激勵”,讓良好的行為被鼓勵,不良行為才能夠通過忽視而退化。

你隻要告訴孩子“如何做”就可以了。

0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

她家的孩子典型的到了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  

...

這是一個寶媽的分享,我隻有一個感受,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隻有不會開導孩子的媽媽。

孩子的敏感期有很多,口欲期、肛欲期、物權意識期,完美敏感期、語言敏感期、色彩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孩子的表現都不同:

口欲期:什麼都想放嘴裡嘗嘗。

完美敏感期:一個餅你咬一口,Ta覺得不圓了就不幹了。

秩序敏感期:所有的東西必須物歸原位,按照Ta認為的順序排列整齊。

物欲期:自己的玩具不讓别人碰,有時還搶别人的玩具。

色彩敏感期:會在牆上亂塗亂畫。

孩子的發展就是一個敏感期接着一個敏感期,或者敏感期疊加,所處階段不同,表現就不同,如果隻用暴力手段打壓孩子,怎麼可能應付得來不斷變化的孩子。

育兒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學呗

首先,了解孩子所處的階段。

了解不同階段的孩子會有哪些特征,不要總想着是孩子調皮搗蛋,如果這個年齡的孩子十有八九就是吃手、不喜歡分享、愛說“不不不”,孩子表現不同才要擔心是不是有問題。

比如孩子本來就有“口欲期”,這個時期,遇見什麼都想用嘴巴感受,如果大人隻是一味的阻止,不僅效果差,有些上了幼兒園還咬人的小朋友可能就是“口欲期”這個階段沒有過渡完整。

其次,學習多種應對方法。

口欲期:給孩子勤洗手,提供牙膠或者安全可啃咬玩具。

完美期:保護孩子的審美萌芽,帶Ta欣賞“完美”的東西,哪怕是一個圓圓的餅。

肛欲期:參考上文寶媽的“粑粑加工廠”思維轉化方式。

物權意識期:不強求孩子分享,但是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但是也不能搶奪别人的東西,可以用你的玩具和别人交換。

網上還有很多免費早教資源,小步早教App裡面有家長課堂,還有别的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互動打卡記錄,公衆号“小十點”“梅拾櫻”“喵喵兒保”“盒媽來了”“年糕媽媽百科”等等…開卷有益,也避免了總是想揍孩子小屁屁的單一教育方式。

教育也是輸出,家長想倒出半桶水給孩子,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好: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的大方,也比我們想的懂事,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像等待一顆種子一樣給他時間,像對待朋友一樣給他尊重。

第三:對事不對人

“每次孩子不聽話我就生氣,這麼小就管不住了,以後還得了?”這是小櫻的擔心,也是我之前糾結的問題。

可是大人眼裡的“管住”是什麼意思?乖乖不亂動不亂跑,說啥聽啥?

恕我直言,這怎麼可能。

美國旺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力高的兒童多數具有三個讓人讨厭的特點:


1、頑皮、淘氣和荒唐;


2、所作所為時逾常規;


3、處事不固執,較幽默,但難免帶有嬉戲态度。

好動的孩子創造力更強

愛哭的孩子情商更高

喜歡說話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好

調皮的孩子有極具潛質的大腦

爸爸媽媽們被“三歲看老”唬住了,其實不是這樣,不是孩子一不聽話,好像天都塌了,好像收拾不住,以後Ta就要犯罪一樣。

設身處地想想,人是一直處于變化狀态的,長這麼大到為人妻子/老公,再到為人父母,我們改變了多少,轉折了多少。

學習、環境、際遇…方方面面,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太多了,不要過度考慮和擔心遙遠的未來會如何。

長成一個“好孩子”最重要的環境,永遠是父義母慈,家庭氛圍寬松友愛。

03不追求完美

同事柯姐,給我說她之前帶老大的時候,特别愛着急,總是催孩子快點,總想跑在前面替她打點,跟着别人跑各種興趣班,跑奧數班…有了老二後,她慢慢不着急了,因為她發現着急沒用,你越急,孩子越慢,孩子總有内在的自我生長規律,就像四季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記得我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從遺傳學上說,未來孩子大概率也不會是超智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逃避這個事實,認為普通就不好呢?這個世上最不被認可的成功和幸福就是平凡的一生。

就算大人的世界裡也有一句話叫:我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不是嗎?

米果吃飯特别的讓我抓狂,我就是跑着跟着喂,也喂不到嘴裡,不耐煩了,還得掐住脖子讓停下,吃一口再走。

我不知道這樣不對嗎?我不知道追着喂飯不是好習慣嗎?

知道啊,可是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米果就是不能安靜的坐下吃飯,但是慢慢的米果也在變化,她能坐在飯桌前久一點了,餓了會乖乖吃,喝奶也大概能問出來喝多少。總有一天她會自己好好吃飯啊。我生氣除了雞飛狗跳,也沒用啊。

米果的妹妹比她小一個月,已經會自己用小馬桶了。可是米果到現在不管怎麼說,尿尿還是站着尿,從腿流到腳,一洗就是一套。吼她有用嗎,她沒到那個“豁然開朗”“天門洞開”的時點,就是時候未到,慢慢引導,等呗。

孩子不是時鐘,不會精确到分秒,所有脫離實際的“科學育兒”,都是僞科學。

我不求完美,不提倡精細化育兒,用心教養就好,不要把大人累死累活。


04建立情緒宣洩口

...

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的媽媽都應該建立一個情緒宣洩口

或者是和好友吐槽

或者是回娘家看看父母

或者是逛街shoping

或者是培養出一個骨灰級愛好

總之,由于孩子實在是個費精力的存在,我們就不得不有一個自我放松的私人領域,宣洩後情緒平和,再繼續回來當“好媽媽”。

我是家裡脾氣最不好的那一個,果爸性子緩,娃慢,他比娃還慢,米果爺爺奶奶年紀大,稀罕孫子,也不跟小孩一般見識,偏我是急性子,風風火火。

大家不要誤會我育兒說的頭頭是道,好像就都能做的很好,事實是,我隻有不斷學習和反思才能壓制我的暴脾氣,當我以謙遜的姿态學習他人有益的育兒經驗時,我就沒有那麼急躁和焦慮了,寫文章也是一種信息整合和學習,這個過程也是思考和凝練。

養育孩子,我們不是在教育他們,不過是一起成長。

單位同事和我聊天,她女兒兩歲多,平時奶奶帶,她下班也帶,可是娃親奶奶不親她,經常把奶奶挂嘴邊,天天“找奶奶”,為此她很傷心。她說有段時間她都魔怔了,心裡傻傻的認為隻要每次回去給女兒買好東西,孩子就會喜歡她,剛上市的櫻桃四五十塊錢一斤她眼睛都不眨,有段時間每天下班提回去上百塊錢的水果。

其實不管是娃黏人黏的煩人,還是不黏人了失落,我還是建議所有的媽媽把感情的立足點放到自己身上,能從自身生發出力量,有更強大的内心,這樣,能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也能面對孩子日後必定會到來的“脫離”。

能盛滿愛,能自我排解憂愁,能給自己充電續航,這樣的媽媽,才是穩定的、獨立的、溫暖的、智慧的。

為人父母并不容易,這也是一場前路漫漫的自我修行啊。

(于小魚:西南政法法學碩士,新晉寶媽,生活所思雜談,育兒經驗分享,歡迎微信搜索“長河撿貝”(微信ID:chjb58 )關注我,一起交流,共同做成長型媽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