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七盤嶺》:聽沈佺期訴說貶谪路上的寂寥與期許

公元705年,沈佺期因為依附張易之而被流放驩州,此時途經關中,經過七盤嶺,再南下便到了蜀地,自己離京城要越來越遠了。夜宿七盤嶺上,他難以入眠,而周圍的景物紛紛進入眼中,擾亂心中,讓他幾乎一夜未眠,這首五律《夜宿七盤嶺》便是他這段經曆的真實記錄。因為詩人此時正處于貶谪途中,旅途的孤獨與困頓,加之夜晚宿于荒涼山嶺,使得詩中充滿了流離失所之感和對未來的不确定性。

...

《夜宿七盤嶺》

獨遊千裡外,高卧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首聯“獨遊千裡外,高卧七盤西”,開篇即點明詩人孤身遠行,身處偏遠之地的情境。“獨遊”二字透露出孤獨與漂泊感,“高卧”則展看似現出一種超脫塵世的閑适,實則隐含着孤獨中的自我安慰。七盤嶺,位于今四川境内,以道路曲折盤旋而聞名,詩人的選擇此處夜宿,無疑增添了旅途的艱辛與意境的深遠。

颔聯“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靜谧而壯美的夜景。山間的月亮似乎格外親近,仿佛直接照進了窗戶;銀河低垂,似乎要融入這簡陋的居室之中。這一景象不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借大自然的親近,反襯出詩人的孤獨與思鄉之情,使讀者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甯靜與廣闊。

...

頸聯“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平仲”即銀杏,春季嫩葉新綠,生機盎然,與“芳春”相得益彰,營造出春天特有的清新與活力。而“子規”(杜鵑鳥)的啼聲,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凄清,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被賦予思鄉與哀愁的象征,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孤寂與懷鄉情緒。

尾聯“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浮客”即遊子,詩人自喻,表達了自己如同水面浮萍般無根無依的漂泊感。“空留聽”三字,道出了詩人在子規聲中無眠,獨自聆聽的無奈與苦楚。而“褒城聞曙雞”,則預示着新的一天即将開始,盡管詩人内心充滿了離愁别緒,但生活的腳步不會因此停歇,這既是現實的無奈,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沈佺期作為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在形式上追求工整嚴謹,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體現了初唐律詩的規範化特征,這一點在《夜宿七盤嶺》中表現得淋漓盡緻。詩人還善于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描繪,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山月、天河、平仲、子規、曙光等元素,共同編織了一幅動人心魄的夜景圖,既有視覺上的壯美,也有聽覺上的靜谧,兩者交織,構成了一個既真實又超越現實的審美空間。同時,詩人也巧妙地将這些景物與詩人的情感世界相結合,使詩作既具有畫面美,又富有深邃的情感内涵。

...

《夜宿七盤嶺》這首詩以其深情的筆觸和優美的意境,展現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孤獨、憂傷和對自然的熱愛。沈佺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将個人情感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創作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詩篇,可以說是沈佺期律詩中的精品,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