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二)告子下篇1——人兼可以為堯舜①:原文注釋3

【原文】

公孫醜問曰:“高子曰①:‘《小弁》(pán)②,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 有人于此,越人關(wān)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③。《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曰:“《凱風》何以不怨④?”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矶也(jī)⑤。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譯文】

公孫醜請教:“高子說:‘《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詩。’是嗎?”

孟子說:“為什麼這樣說?”公孫醜說:“因為其中有怨恨。”

孟子說:“高老先生對詩的評論太拘泥了。這裡有個人,如果是越國人拉開弓去射他,事後他可以有說有笑地講述這件事;沒有别的原因,隻因為與越國人關系疏遠。如果是他哥哥拉開弓去射他,事後他就會哭哭啼啼地講述這件事;沒有别的原因,隻因為與哥哥關系親近。《小弁》的怨恨,出于愛護親人;愛護親人,就合乎仁德。高老先生對詩的評論太拘泥了。”

公孫醜說:“《凱風》這首詩為什麼沒有怨恨之情?”

孟子說“《凱風》這首詩,是寫母親的小過錯;《小弁》所寫的卻是父親的大過錯。父母過錯大而子女不怨恨,這是更加疏遠父母;父母過錯小而子女怨恨,這是一點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遠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點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說:‘舜是最孝順的人,五十歲還思慕父母’”

【注】

① 高子:與孟子的弟子高子不是同一人,從孟子稱其為“高叟”來看,應該年長于孟子。

② 《小弁(pán)》:《詩經·小雅》篇名,《毛詩》認為是諷刺周幽王,《三家詩》認為是周宣王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由于遭受後母的讒言而被流放,怨恨而作。這裡應該是指後面一說。

③ 戚:親近。關弓,彎弓,關同彎

④ 《凱風》:《詩經·邶風》篇名,朱熹注:“母以(衛國)淫風流行,不能自守,而諸子自責,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勞苦為詞。婉詞幾谏,不顯其親之惡,可謂孝矣。”

⑤  矶:激怒。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